在大明朝初建之时,朱元璋亲自为其太子朱标指定了长子朱标,凸显出他对这位皇子的极高信任度。尽管朱标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才能,命运却未对他施以眷顾,遗憾的是,他在人生的巅峰时期便去世了,未能继承父位,成为明君。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朱标的孙子——朱允炆。值得指出的是,朱标的家庭中有五个儿子,其中包括年长的朱雄英、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以及最小的朱允熙。虽然朱标的长子未能长大,但作为嫡次子的朱允熥依旧存活,且其母常氏出身显赫,仅可惜的是他并未被认定为太子,其原因似乎耐人寻味。随着历史的发展,朱允熥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朱允熥未能成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首先,在常氏去世后,朱标的侧妃吕氏被扶正,成为太子妃,吕氏地位的提升,使得她所生的朱允炆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嫡子;其次,常氏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女儿,且与蓝玉有亲属关系,这样显赫的背景使得朱允炆的地位更为巩固,必然威胁到朱允熥的立场。最终,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熥被迫接受了软禁的命运,不能自由地生活。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他因卷入一场反叛阴谋突然去世,令人感到无尽的惋惜。
提及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常氏,她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嫡长女,她的母亲则是名流蓝氏,家世显赫。常氏为朱标生育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不幸早夭的长子朱雄英,另一个是三子朱允熥。然而,命运的无情使得常氏和她的长子都早早离世。为了延续朱氏家族的血脉,朱标决定将原本担任太子侧妃的吕氏扶正为名正言顺的太子妃。吕氏为朱标生了次子朱允炆,凭借他成为嫡子和嫡长子的身份,朱元璋将朱允炆指定为太子,这样的安排显得情理之中,似乎不会引起太多争议。
常氏的家庭背景同样极为显赫,作为常遇春的女儿,她的血脉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在她身边的蓝玉,作为常氏的外舅,虽然常遇春与常氏都已离世,但他们曾经的光辉仍然笼罩在这个家族之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外戚权力。若朱允熥以嫡次子的身份坐上皇位,常氏与蓝氏的背景势必会引发巨大的权力挑战,甚至可能对朱家在大明的统治构成威胁。而与之相比,吕氏的出身虽然平凡,权势根基也略显薄弱,因此朱家更倾向于通过依靠吕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确保未来的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