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二十四年的那个关键时刻,关羽正率军北伐襄樊,为了争取更多的战略优势,孙权却悄然派遣吕蒙对荆州进行偷袭。留守在江陵的糜芳以及位于公安的傅士仁二人,出于某些原因选择叛变,毫无抵抗地投降敌方,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守,也使得关羽身陷绝境,败于敌手,最终丧命。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糜芳和傅士仁的叛变主要源于关羽对他们长期以来的轻视。在关羽北伐的同时,二人被留下负责后方的军需物资,然而他们却未能如期完成这项任务。关羽在回军后曾威胁要对他们进行严厉惩处,这让二人心中充满惧怕,因此最终选择了背叛。
在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而将军傅士仁则屯驻在公安。两人自始至终对关羽的轻视心怀不满。当关羽出征时,尽管糜芳和傅士仁负责提供军资,他们却没有全力相助,关羽随即表示“还当治之”,这更加加剧了糜芳和傅士仁的恐慌与不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孙权乘机引诱二人,糜芳和傅士仁于是派人向孙权示好。
很多人因此认为,关羽的高傲与威胁最终逼迫了糜芳和傅士仁选择了叛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糜芳与其兄长糜竺早在徐州时便追随刘备,多年来从未背叛。在对刘备的忠诚之下,糜芳的妹妹糜夫人还嫁给了刘备。因此,说糜芳只是蜀汉的元老之一,亦是刘备的亲戚,与刘备的关系相当亲密,甚至因其表现出色而被刘备委以重任,担任江陵的太守。
江陵作为刘备在荆州的重要据点,其选任糜芳担任太守,足见刘备对糜芳的深厚信任。即使关羽对糜芳持有某些看法,实际上他也没有权限单独处理这位太守,因此糜芳并不会因为害怕关羽而感到威胁。即便关羽施加压力,糜芳完全可以向刘备寻求帮助,不至于走上叛变之路。
此外,《吴录》中还记载有南郡城失火的事件,火灾中大量军器被焚毁,关羽因而对糜芳进行了指责。糜芳对此心生畏惧,此时孙权抓住机会诱惑他,促成了他们的密谋。
而根据《吴录》的记录,糜芳的主要罪责是军械被烧毁,这构成了严重的罪行,然而关羽只是对其进行了简单责备,显然对糜芳并没有施加苛刻的惩罚,甚至可以说表现得极为宽容。因此,糜芳的叛变并不是因关羽的威逼,而是另有隐情。这些背景在史书中并没有清晰记载,因此这桩历史悬案或许将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成为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