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未能成功灭掉吐蕃,最大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吐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青藏高原。高原的高海拔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任何外来军队在进入高原后都难免遭遇高原反应,进而大幅削弱了战斗力。唐军若试图攻入该地区,不仅面临着复杂的地形与严酷的环境挑战,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反应,导致他们的作战能力大幅降低。
除了这些生理上的障碍,青藏高原的辽阔地域也是唐军进攻时的一大难题。吐蕃的主力可能就隐藏在高原的某个地方,唐军在这样的广阔地域上找寻敌人,简直是大海捞针。对于唐朝而言,灭掉吐蕃的代价是巨大的,远远超过了能够带来的收获。
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还得从吐蕃的历史讲起。
从很早以前,青藏高原便有人类在此定居。由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原住民们的生活状态大多相对原始,社会发展较为缓慢。而相比之下,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技术与文化的差距,也逐渐拉开。自夏朝起,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经历了许多变迁,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然而青藏高原上的历史却显得平淡无奇。由于高原环境严酷,很多中原的王朝甚至很少有人愿意进入此地。举例来说,三国时期的蜀汉,虽一直北伐,但从未尝试过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张,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令蜀汉军队难以适应,难以在该地找到足够的资源。
但是,隋朝时,局势发生了转变。随着中原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逐渐传入青藏高原,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生产力。高原上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从早期的部落形式向统一的国家形态发展。在这期间,青藏高原的社会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稳定,地方性割据的局面也开始被打破。到松赞干布时期,青藏高原终于逐步实现了统一。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领导人,他的出现标志着高原局势的根本性变化。松赞干布年幼即位,继位后他通过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军事征伐,逐步稳定了吐蕃的政权,并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在统一之后,他又把都城迁至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此时的松赞干布开始接触中原以外的文明,并深感外界世界的发展远超自己。
松赞干布希望将吐蕃的疆域向外扩展,甚至计划进军中原。然而,中原当时正处于盛唐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当得知吐蕃准备入侵时,李世民派遣侯君集等将领带领唐军迎战。最终,唐军先锋牛进达便凭借少量兵力,便迅速打击了吐蕃主力。尽管吐蕃虽然得到了统一,但与唐朝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
松赞干布认识到,面对如此差距,他必须采取其他策略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于是,他决定虚心向唐朝学习,并主动提出和亲的请求,希望能娶一位唐朝公主。唐朝为了安抚吐蕃,并未对此做出过多反抗,反而派出了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不过,这场和亲并非因为唐朝怕了吐蕃,而是因为吐蕃的实力尚未形成足以威胁中原的力量。唐朝认为,吐蕃根本不值得动用军事手段,而且进入青藏高原征战对于唐军来说非常困难,因此采取了和亲策略。但实际上,唐朝并没有料到,文成公主的婚姻不仅没有平息局势,反而成了未来麻烦的源头。
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先进技术也随之进入了吐蕃。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吐蕃的生产力,并为吐蕃积累了军事优势,最终发展成了唐朝的强大对手。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唐朝和吐蕃保持了友好关系,但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迅速强大,逐渐展现出扩张欲望,开始对唐朝的属国和边疆地区进行攻击。唐朝起初并未重视这一问题,直到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并入侵西域时,唐朝才决定采取措施。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派遣薛仁贵带领五万精锐兵力迎战吐蕃。然而,吐蕃依靠其庞大的军队与高原优势,成功逼迫唐军撤退。尤其是在薛仁贵未能解决内部粮草补给问题的情况下,吐蕃利用这一弱点大举进攻,最终迫使唐军撤回。
尽管这一战的失败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吐蕃却未能直接摧毁唐朝。随着时间推移,唐朝逐渐陷入内乱,而吐蕃在扩张中不断增强了自己的实力。随着唐朝内政的混乱,吐蕃逐渐扩展其势力,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强大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