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6分,美军的B-29轰炸机在广岛上空投下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随着一声巨响,广岛瞬间化为废墟,城市的69%的建筑被摧毁,至少14万人在这一刻丧命。此时,广岛成为了一种标志性计量单位,网友纷纷戏谑道:“太炸了!建议再来一次!” 三天后,另一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爆炸,估计有4到7万人死于爆炸灾难。
8月15日,曾一度不可一世的“昭和天皇”宣布发表了《终战诏书》:“朕已命令帝国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联合公告。”自此,日本宣布投降。那么,是否真是仅仅因为这两颗原子弹的爆炸才让日本选择投降呢?而日本的专家以及当时的“五星太上皇”麦克阿瑟,又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
历史上,曾有哪些国家承认过“伪满”政权?除了日本、纳粹德国、意大利、维希法国等邪恶势力代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苏联。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随即苏联正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的“伪满”政权。当天,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兴奋地对德国驻苏大使说:“这一条约对日本至关重要,或许能逼迫中国尽早屈服。”
从此,苏联在日本的外部侵略行动中保持“中立”立场。然而,1945年苏联忽然对日宣战,一度被认为是比原子弹爆炸更为决定性的原因。美籍日裔历史学者长谷川毅等人认为,自从《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尽管两国敌对,苏联能够专心对付德国,而日本则可无所顾忌地向南扩张。然而,到了1945年,这一微妙格局出现了变化。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待德国投降后,几个月内,苏联将会加入盟军对日本的战争。就在8月9日,也就是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当天凌晨,160万苏联红军跨越国境,正式与日本关东军交战。20天后,苏军成功抵达沈阳、长春和齐齐哈尔,并且开始攻击日本海岸周边的岛屿。这意味着,苏联红军已深入中国东北,若继续发展,可能会直接进攻日本本土。面对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联合进攻,日本再也无法承受,最终选择了投降。
正如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与敌人赛跑》中所指出的:“日本之所以投降,并非完全由于原子弹带来的巨大毁灭,而是因为其领导层更关心的是天皇制度的存续,而非平民的死亡。苏联的宣战公告,才是让日本最终决定投降的最后一根稻草。”长谷川认为,尽管日本经历了无数次轰炸,但原子弹在民众眼中不过是一次更大规模的空袭,影响远不如苏联宣战的决定性。
其实,从1945年7月起,日本已经开始与苏联进行秘密沟通,希望苏联在同盟国之间居中调解,促成日本与同盟国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战争。当时,美国已截获到日本向苏联发出的电报,表示正考虑和平解决战争。而确保裕仁天皇地位,则成为日本投降的首要条件。
那么,既然日本早已考虑投降,为什么直到8月15日才正式宣布呢?原因就在于《波茨坦公告》中没有明确提到日本天皇的未来。在该公告中,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同盟国将共同打击日本,二是按照《开罗宣言》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做出决策。公告最后写道:“我们呼吁日本立即宣布其所有武装力量愿意无条件投降,并通过行动表达诚意并提供保障。若拒绝这一要求,日本将面临彻底毁灭。”
由于没有明确保证天皇制度,日本认为《波茨坦公告》无任何价值,选择以沉默来抗议。时任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表示,如果美国早早同意保留天皇制度,日本早就投降,二战可能在投放原子弹之前就已结束。负责空袭的李梅将军也曾公开指出,原子弹与战争结束没有太大关系,战争实际上在两周前就已经接近尾声。
另外,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从1944年开始,日本就通过外交途径向同盟国表达了“希望有尊严的投降”的意愿,明确要求保留天皇制度。如果美国当时愿意做出让步,战争很可能在1945年春天就已经结束。
虽然原子弹轰炸和苏联出兵是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中国的抗战对日作战精神,尤其是在滇西和缅北战场上,展现了巨大的抵抗力量。中国军队和民众在长时间的抗争中,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伤害,进而促使日本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