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若用一两句话概括,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仅14岁,显然还不足以与皇太极等其他有实力的继承人争夺权力。然而,若从更深的角度分析,清朝的皇位继承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顺治帝六岁即位,康熙帝八岁登基,这意味着,年仅14岁的多尔衮,在这个背景下似乎并不显得太过年轻。
如果进一步探讨这一话题,我们会发现,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简而言之,后金政权和大清政权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多尔衮的优秀,尤其是在奠定清朝大一统政权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总体来看,清朝的统治者给人的印象普遍较好,且没有出现荒淫无道的君主。即便乾隆帝之后,部分君主趋于平庸,但至少他们在治国理政上没有严重的过失。
相比之下,清朝前期的君主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还是乾隆前期,几乎都属于相当优秀的统治者,值得称道。当然,清朝的统治者并不总是皇帝。后金政权的显著特点就是,很多本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虽然未登基,但仍然在治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代善、多尔衮、豪格等人,若任其一登基,必定能成为贤明的君主,尤其是多尔衮,虽然两次错失皇位,但他对清朝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在军事上的才能和父亲最为相似。虽然代善、皇太极等子嗣同样勇猛善战,伴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但与多尔哈赤相比,他们在战斗的勇猛程度上略逊一筹。“多尔衮”这个名字,意为“熊”,象征着强悍的力量,而努尔哈赤的起名也是对其勇武的肯定。多尔衮从小便擅长骑射,这使得他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
在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宣布废除大贝勒代善的太子位置,并决定推举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等人为“和硕额真”,共同参与政事。尽管年仅八岁的多尔衮便参与到最高的政治决策中,但这并非偶然,主要得益于努尔哈赤对其母亲阿巴亥的宠爱。不过,努尔哈赤无疑非常器重多尔衮,给予他这一独特的机会。
然而,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去世时,多尔衮仅14岁,且并未积累多少战功,这也是他未能继承汗位的重要原因。直到努尔哈赤去世后,才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多尔衮开始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天聪二年(1628年)起,多尔衮逐渐在后金政权中崭露头角,并通过多次战争,成为一位名将。至天聪九年(1635年),他已能独立指挥作战,成功降服蒙古的林丹汗。
到了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以指挥官身份带领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明朝,这场战役中,清军不仅成功击杀明朝总兵卢象升,还一路焚烧掠夺,几个月后才顺利撤回辽东。后来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同样是重要的军事指挥官。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随即多尔衮被任命为摄政王,并于1644年在明朝农民起义战争的关键时刻果断出兵,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中击败李自成,从而为清朝入主中原铺平道路。
最终,多尔衮领导清军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清朝建立后的基础。可以说,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丝毫不亚于清朝开国的前五位统治者。
至于为何多尔衮没有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除了他年纪尚轻外,还与他早期未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有关。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前,多尔衮虽才十四岁,却已经因其母阿巴亥受到宠爱而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但这仍不足以支撑他继位的竞争力。
与此相比,继承汗位的皇太极显然拥有更多的优势。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虽然母亲孟古哲哲并非正妻,但在当时,嫡庶之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他出征多次,并且在保护家国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战功。皇太极随父征战的经历,使他具备了更多的竞争力,而多尔衮却未能有类似的机会。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以中原王朝的继承方式来衡量后金政权的继位问题。然而,后金并非像明朝那样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的“大汗”称号,实际上并非单纯的皇位,而是一种更具部落性质的领导地位,类似于游牧民族的选举制。虽然努尔哈赤对继位有自己的意向,但最终,后金政权的继承是通过部落贵族的推选来决定的。
即使在皇太极去世后,清朝也沿用这种推选制,最终选出了顺治帝继位,标志着后金政权转变为中央集权的清朝。顺治帝六岁即位,成为传统中原王朝继承制的代表,而多尔衮的错失机会,或许正是生不逢时的象征。在多尔哈赤去世时,尽管年仅十四岁的多尔衮在军事能力上已有显著表现,但依然无法获得继承“大汗”之位的机会,注定了他与汗位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