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文章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执政三十六年后,出于“倦勤”之说,决定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后者被尊称为宋孝宗,同时高宗自称太上皇帝。这一传位仪式意味深长,标志着宋朝皇权的延续与古老血脉的再度结合。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早在绍兴二年(1132年),便被高宗纳入宫中精心培养,最终选定为太子。高宗的这一决定显然让宋朝的皇位再度回归了太祖的血脉,令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众人对历史的解析各有不同,但多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的猜测。
烛影斧声,留下千古悬谜。回溯至宋开宝九年十月的午夜,太祖赵匡胤重病在床,召见弟弟晋王赵光义密谈,命令左右退去。这一过程被旁人隐约窥见,烛光摇曳中,光义时常站起离席,给人以避让之态,甚至听闻太祖用斧头戳地,言语凄厉:“好为之”。不久后,赵光义便继承皇位成了太宗。后人对此事件众说纷纭,有认为光义弑兄篡位的,也有认为太后杜氏临终前与太祖和赵普达成过“金匮之盟”,允许光义继位的,最后事实仍成为历史迷云,埋于“弑兄夺位”、“偶然致死”、“金匮之盟”等诸多说法之下,真相似乎再难考证。
赵构的让位之事引发了不少遗憾,尤其是他传位于太祖一脉而非自己的直系后嗣,关键在于他并无子嗣名下。其实,赵构并非无法生育,他曾有一子赵旉,然而在苗刘兵变之际夭折,让他痛心不已。公元1129年,南宋将领苗傅与刘正彦发动兵变,以清君侧之名,弑杀高宗所宠信的大臣与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位于尚年幼的皇太子赵旉。无奈之下,赵构逃至杭州,而苗傅的军队恰好在他身边护卫,又有韩世忠等分守各地,恰好为这场政变提供了便利与保障。
3月26日,正值宋神宗忌日,苗傅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兵变,强迫赵构帝位退让,让三岁太子赵旉即位。赵构明白形势已不可逆转,只能同意禅位。然而,兵变后不久,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等联合发起勤王之举,从平江出发,声讨苗刘。最终,兵变被镇压,但太子赵旉在动荡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俱疲,随后不久便因病去世,赵构也因此失去生育的能力,世代绝嗣,成为他心中最大的遗憾,直接引发皇位继承问题的复杂局面。
在起初,赵构并未放弃对生育的渴望,他的坚持使得皇太子之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至1137年,岳飞得知金朝欲在汴京立钦宗之子,便上奏高宗请多关注太子的立储,以安民心。然而,岳飞这番表态却触动了高宗的敏感神经,认为这是对其皇家事务的干预。此时赵构的两个儿子均为养子,不是其亲生骨肉,岳飞的请求几乎是在迫使高宗做出最初的决定,这也为岳飞后来遭遇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在关于立储这个问题上,高宗从不容许臣子插手,这是在无形中逼迫赵构将皇位让与其他宗弟。最终,赵构的让位于太祖一脉,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结合的无奈之举,也是南宋在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中不得已的选择。
首先,赵构认清了现实,心中彻底放弃了生育的希望。登基不久他便收养了赵昚,让这位太祖血脉的后裔成为了自己的养子。与此相对,高宗的另一位养子赵伯玖也源于太祖的血脉。因此,赵构收养两个太祖的后代,显然是在为自己后事做准备,若自己不能生育,也只能选择将皇位传回至太祖一脉。
其次,赵构对太祖一脉的愧疚感不容忽视。赵家的江山是赵匡胤一手建立的,而太祖只做了14年的皇帝就将位子传给了太宗。至于他的爱子赵德芳,在年仅22岁时便病逝,令人痛心。《宋史·宗室传》对于其去世仅以“寝疾薨”轻描淡写,令其死因捉摸不透,甚至曾被认为和太宗有关。
再者,赵构深谙当时的势力格局,宋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后皆被金国俘获,左右已无合适的立储人选。若宋钦宗复朝,赵构的皇位恐怕也会随之不保,因此,避开太宗的血脉,选择太祖的后人不仅能团结人心,还能有效削弱钦宗回国复位的可能,增加赵构自身的政治底气。
最后,作为孝顺之子的赵昚,确实是当时继位的最佳人选。他对高宗极为孝顺,赵构在德寿宫中逝世的消息传到赵昚耳中,他悲痛失声,两日未曾进食,甚至表示要为此守孝三年。为了履行孝道,赵昚还提前让太子赵惇参与政务。在去世后,赵昚被追谥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可见其对高宗的孝顺感人至深,赢得了民心。
赵昚是南宋中极具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仅为岳飞冤案平反,还重用主战派,力求收复失地;在内政管理上,积极整顿吏治,削减冗官,严惩贪污,注重农业发展,使百姓安居乐業,这一时期被誉为“乾淳之治”。宋孝宗以勤勉治国、节俭为要,注重民生,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其勤政为民使南宋从衰败走向复兴,不仅改变了过去文恬武嬉的局面,更为后期的抗蒙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补足了历史的遗憾。
综上所述,赵昚因其卓越的成就与过人的品德,成为显而易见的皇位继承者,获得赵构的青睐。从最初的被迫让位,到后来的爱怜发自内心,再到对南宋政局的深思熟虑,赵构最终心甘情愿将皇位让给了这位养子,宋朝的皇位也再度回归了宋太祖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