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对明朝巅峰时期的疆域有如下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这一段记载常常引起明朝历史爱好者的争议。一方面,明朝的忠实粉丝认为《明史》可能是一部被篡改过的历史文献,认为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真实;另一方面,他们又引用这段文字来证明明朝疆域的广阔,甚至有些人认为“西据吐番”意味着明朝的疆域涵盖了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那么,这其中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这段文字出自《明史·地理志》,其中提到的“吐番”实际上指的是“吐蕃”,而并非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吐鲁番,后者在古代更为人们熟悉的名称是哈密。在唐宋时期,吐蕃就是指代青藏高原的地区。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时吐蕃取代了“羌”和“西羌”等称呼,成为了青藏高原的代名词。
公元842年左右,吐蕃王朝瓦解,领土分裂成多个独立政权,主要包括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和雅隆觉阿王系。即使在这些王系之中,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割据分裂。例如,阿里王系分裂为拉达克王国、普兰和古格王国;而吐蕃的东部地区,即青海,则更加动荡不安。此地族群复杂、四分五裂,大的部落有几千人,小的只有几百人,几乎没有任何统一的政治力量。进入北宋时期,青海一带曾建立过唃厮啰政权,但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
长期的分裂使得青藏高原的三个区域——乌思藏(西藏)、康巴(西康)和安多(青海)——形成了如今的格局。这三个区域在地理上逐渐确立了现代青藏高原的基本面貌。
其中,乌思藏被进一步划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三个部分。前藏主要涵盖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包括日喀则地区,而阿里则位于藏北高原。1240年,蒙古阔端部下的道尔达指挥大军远征乌思藏,最远抵达尼泊尔。这场远征最终促成了萨迦派寺主萨迦·班智达与蒙古的盟约,标志着青藏地区开始正式纳入蒙古的版图。
随着元朝的建立,忽必烈设立了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来直接统治乌思藏。宣政院的领袖名义上是萨迦派的帝师统领,实际权力掌握在院使手中。宣政院还下设了朵甘思(西康)、朵思麻(青海甘肃交界地区,也叫吐蕃宣慰司)和乌思藏等三个宣慰司。
此时,吐蕃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唐宋时期,吐蕃代表了整个青藏高原,但在元朝,它仅仅指代了吐蕃宣慰司,驻地设在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市。
明朝时期,“吐蕃”被称作“西番”,或写作“吐番”。1370年,邓愈攻占了临洮并征服了河州,吐蕃宣慰使何素南普等人投降。随之,明朝在此地区设立了河州卫,派韦正为指挥使,何素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此后,明朝在吐蕃地区共设立了河州、洮州、西宁、岷州四个卫所,统称为“西番四卫”,隶属于陕西管辖。
在整个明朝时期,明军曾多次进军青藏高原,但最远仅能到达河湟谷地,始终未深入青藏的内部。尽管如此,明朝曾有过册封一些高僧的举动,宣示其“天朝上国”的威严。例如,明朝曾将访问南京的乌斯藏高僧册封为“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以及“俄力思军民元帅府长官”等职务,并赐予他们“大宝法王”、“大乘法王”等荣号,但这些册封仅仅是表面上的荣誉,并未实质性地介入西藏的事务。
其实,明朝对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派遣兵员或官员常驻西藏。事实上,明朝之所以册封这些高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威势,强调自己是万国之主。明朝对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册封文书中明确写道:“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来归者,皆待之以礼,授之以官。”换句话说,只要是来朝贡的外国政权,明朝皇帝都会授予一个官职。根据谭其骧的地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标注在了阿里地区,而阿里地区当时是拉达克王国和古格王国的交界之地。实际上,西藏地区此时已经经历了萨迦、帕竹、仁蚌巴、藏巴汗四个小王朝的交替。
综上所述,《明史》中的“西据吐番”并不意味着明朝的疆域伸展至整个青藏高原,而只是指代了甘肃河州一带的吐番地区。朱元璋时期在编撰《寰宇通衢》时明确记载了明朝疆域:“方隅之目有八,东至辽东都司,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潘卫,西南至云南金齿,南至广东崖州,东南至福建漳州府,北至太平、大宁卫,西北至陕西、甘肃。”永乐年间,明朝疆域再次扩展,加入了奴儿干都司。
从明朝绘制的地图上来看,例如《大明舆地图》,该地图的最西端标注了青海的黄河源,而西藏则没有被描绘进地图中,西藏的地域空白未被填充。放大来看,可以看到“吐番”字样确实标记在甘肃地区,并且与四川松藩接壤。虽然地图上也有乌思藏和朵甘思的名字,但这些地方的标注却出现在四川西北部,可见明朝对西藏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