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靖难之役”,许多人普遍认为,若朱标未死,朱棣便不会发起叛乱。这个观点不难理解,所以在此不再赘述。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假设朱标去世后,他的长子朱雄英能够活到成年并继位,朱棣会再度发动叛乱吗?或者即便发动了叛乱,是否会成功?今天,我们就从这一视角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朱雄英。朱雄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开平王常遇春的外孙,同时也是明惠宗朱允炆同父异母的哥哥。从血缘关系来看,若朱雄英能够在朱元璋去世后继位,那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朱雄英英年早逝。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岁左右,便提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那么,假设朱雄英能够继位,朱棣还敢发动叛乱吗?我认为,若朱雄英成为皇帝,朱棣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如果他敢发动叛乱,必定没有任何胜算。关键在于,朱雄英代表了淮西勋贵集团的利益,而淮西勋贵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我们知道,朱元璋的帝业最初便起步于淮西,他的成功离不开淮西的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正是依靠这些人,朱元璋才得以建立起强大的明朝。因此,朱元璋与淮西勋贵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感情,政治上也依赖他们的支持来稳固统治。
淮西勋贵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武将,他们掌握了明初的军事力量。常遇春、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常遇春是明朝开国的元勋,朱元璋对他极为看重,曾言“我土地的七成是常遇春打下来的”,由此可见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常遇春的女儿还是朱标的太子妃,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与朱元璋之间的深厚关系。然而,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岁,这对朱元璋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甚至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这一殊荣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同样重要的蓝玉,是明朝初期的另一位杰出名将。他曾深入贝加尔湖一带,重创北元残余势力,俘获了大量北元贵族,彻底清除了北元的影响。朱元璋将蓝玉视作自己的得力干将,并极为信任他。蓝玉与常遇春关系深厚,他是常遇春的女婿,也就是说,他是朱雄英的亲舅公。作为太子党成员,蓝玉自然会全力支持太子朱标的继位。
然而,随着朱标和朱雄英的相继去世,蓝玉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时,蓝玉的支持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大家或许会疑问,既然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蓝玉为何不继续支持他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另一个人物——朱允熥。
朱标的太子妃常氏为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和次子朱允熥。常氏去世后,吕氏逐渐成为太子妃,而吕氏所生的朱允炆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按理说,朱允炆应继承皇位,但朱允熥背后有蓝玉等淮西勋贵的支持。朱元璋担心,若朱允炆登基后,朱允熥与这些勋贵势力联合,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因此,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决定——除去蓝玉等人,甚至亲手剿灭了大量的淮西勋贵。
然而,这一做法为之后的局势埋下了隐患。尽管朱元璋清除了部分淮西勋贵的势力,但这一决定同样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缺少强有力的军事支持,局势极为不利。
假设朱雄英能够幸存并继位,淮西勋贵的支持将使得他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一势力必然会全力支持他。即便朱棣敢于发动叛乱,面对这些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老将,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取得胜利。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朱雄英最终未能活过朱元璋,未能改变这个局面。
总之,如果朱雄英能够继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淮西勋贵的强大支持将使得朱雄英稳固帝位,而朱棣想要成功发动叛乱,将是一次注定失败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