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选择并不复杂,毕竟他当时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既然没有血缘关系,他自然就被排除在继位的考虑之外。而刘备的其他三个亲生儿子都是庶出,其中,刘禅是最年长的,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继承观念,不将皇位传给刘禅,那么他将传给谁呢?
刘备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刘封是养子。刘备在西川建立自己的政权时,任命刘封与孟达一同镇守上庸三郡。在关羽北伐曹魏时,刘备命令刘封支援,但刘封却拒绝了这一命令,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父子二人遭遇了不幸。刘封最终被刘备赐死。
刘备的第三子刘永和第四子刘理的母亲身份并不显赫,这两个儿子的存在感较弱,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排名较靠后,注定无法继承王位。而刘备的长子刘禅是甘夫人所生。早在刘备出任豫州牧时(194年),他便纳甘夫人为妾,并因为早年丧妻,所以甘夫人常常负责家中事务。刘备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军前往荆州,甘夫人随行,并在该年生下了刘禅。
当刘备称帝后,刘禅便被立为太子,并在刘备去世后(223年),顺利继位。那么,为什么在刘备的四个儿子中,刘备最终选择了刘禅作为皇位继承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封建王朝普遍认可的继承制度,嫡长子或嫡子若在,皇位自然传给他。但刘备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一生中仅有过吴夫人一位皇后,且吴皇后并未为他生育儿女。再者,刘备早年多次丧妻,正室的位置空缺,甘夫人因此频频主持家务。吴皇后无子,养子刘封无血缘关系,根本不可能继位。因此,继承人只能从刘备的庶子中挑选,而在这三位庶子中,刘禅为长子。按照继承制度,刘备自然选择了庶长子刘禅。
2. 刘禅大难不死,刘备认为他有天子之福
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那时刘备正屈身在刘表的荆州,正遭受曹操的追击。建安十三年(209年),曹操派遣曹纯率领五千虎豹骑袭击刘备,导致刘备的队伍在长坂坡遭遇重创。当时,甘夫人抱着刘禅走散,危急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将仅两岁的刘禅从乱军中救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带走时,赵云和张飞赶到及时,将刘禅救回。刘禅两次面临生死危机,尤其是第一次若不是赵云英勇救出刘禅,后果不可预测。能够在如此困境中幸存下来,让刘备更加相信刘禅有“天子之福”,这也促使刘备更坚定了让刘禅继承王位的决心。
3. 刘禅少年时表现乖巧
虽然刘禅在历史上以能力平庸、宠信宦官黄皓等不良习气为人所知,但其实少年时期的刘禅是一个非常乖巧、努力的孩子。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刘禅有时能任贤用能,政事稳重,但一旦听信宦官,局面便会变得混乱。刘备非常重视对刘禅的培养,早年便让他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拜蜀中名士伊籍为师,并且教授他骑射技能。年轻时的刘禅勤奋好学,十分合格,尽管后期权臣诸葛亮忙于国事,未能有效约束他,但刘禅其实从小就具备了担任君主的潜质。
4. 诸葛亮及蜀汉大臣的支持
刘禅是庶长子,在刘备的艰难岁月里一直陪伴左右,身边有诸如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得力助手。这些都是刘备的重要支持者,他们无疑在刘备选择继承人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时期的刘禅表现得非常出色,诸葛亮曾高度评价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些评价表明,青年刘禅在能力上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后来他在皇位上表现不佳,但在年轻时,他的潜力和品行仍然得到了不少蜀汉大臣的认可。
通过以上四点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刘备为何最终选择刘禅为继位者。刘禅成为太子,不仅仅是基于传统继承规则,还有他个人的经历、品行和得到了诸葛亮等大臣的支持。而从刘禅的名字来看,其实也暗示了他将来必定成为帝王。刘禅的名字与刘封的名字合起来即为“封禅”,象征着祭天祭地的礼仪,这与天子的位置不谋而合。因此,刘备在早期就已经内定刘禅为储君,顺理成章地将帝位传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