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融,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四岁时让梨的故事,这个行为展现了他早期的孝顺与礼节。那么,孔融在成年后究竟成就了什么?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些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孔融是孔子第20代孙,他的父亲曾担任过太山都尉,这一职位相当于七品的武官。孔融从小才智过人,博学多才,且深受名士李膺的赞誉,被称为日后必成大器。
13岁时,孔融失去了父亲,家业由他的哥哥孔褒接管,这让孔融得以集中精力专心读书。由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孔融对汉朝充满了忠诚与热爱。公元184年,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并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当时的汉帝已经逐渐被架空,这令孔融十分不满。当何进希望召孔融到其大将军府任职时,孔融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他。何进被宦官暗杀后,董卓接管了朝政,甚至有意废除少帝刘辩。
当时董卓势力庞大,许多人都敢怒不敢言,但孔融却无所畏惧。在朝堂上,他直言不讳地与董卓辩论。董卓虽然是位武将,但学识远不及孔融,最终被孔融驳得哑口无言。董卓虽愤怒异常,却因孔融声望过大而不敢直接下手,反而心生一计,借刀杀人,将孔融派往北海担任国相。
当时的北海一带正是黄巾军活动的热点地区,董卓的这一安排明显是在借黄巾军之手除掉孔融。孔融到达北海后不久,果然被黄巾军将领管亥围困。孔融毫不退缩,一边组织抵抗,一边派太史慈去平原向刘备求援。在援军的帮助下,孔融成功击退了管亥。此后,孔融在北海担任国相多年,期间大力发展教育,选贤任能,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实事,深受尊敬,大家亲切称他为“孔北海”。
公元196年,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带到了许都。为了拉拢读书人,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召孔融赴许都,封他为少府。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常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动攻伐,甚至对汉献帝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敬。孔融见状,十分愤怒,他决心尽忠辅佐汉献帝维护其权威。然而,作为文官的孔融,手中无兵,只能通过言辞与曹操对抗。
每当曹操提出政策或主张时,孔融几乎都会反对,虽然他知道这些反对不会带来实质性改变,但每次能让曹操恼火,他就感到非常满足。曹操有个癖好,每当打胜仗之后,他总想夺取别人家的妻子。一次,在攻打邺城时,曹操得知袁熙的妻子甄氏美丽,于是打算将她抢过来。然而,曹操的儿子曹丕捷足先登,曹操心中颇为不悦,但又不好发作。孔融得知后,写信给曹操,嘲讽父子二人的荒唐行为。
不久后,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再次出言调侃他:“大将军远征,萧条一片,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也该一并讨伐了!”连年征战,百姓困苦,军队粮食紧缺,为此曹操下令禁止再用粮食酿酒。孔融立刻提出反对,他认为粮食紧缺是由于不断征战导致的消耗,而不是禁酒能够解决的问题,指出曹操的决策完全是草率的。
曹操被孔融屡次羞辱,怒火中烧,开始考虑杀掉孔融。然而,孔融的声望实在太大,作为建安七子的领军人物,曹操怕因此落下“杀贤”的恶名。于是他便指使手下人捏造了许多罪名,最终在公元208年将孔融全家满门抄斩。那时孔融的儿子才仅9岁,为了保住儿子的生命,孔融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曹操求情。孔融的儿子见状,深感父亲的无奈,便说出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名言,意思是说在鸟巢坍塌的情况下,里面的蛋还能完好吗?这句话至今仍为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