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宣告了大清帝国的彻底灭亡。而在遥远的天津静海区,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孩正心急如焚地求父亲帮他净身做太监。父亲和儿子悄悄关上窗户,父亲拿起大刀,毫不犹豫地挥下去,刀锋咔嚓一声,男孩疼痛难忍,瞬间晕了过去,直到三天后才醒来。结果,这个孩子以为自己为了富贵前途忍辱负重,却万万没想到,大清灭亡的消息让他梦中的太监生涯也随之消失。
这个命运多舛的男孩,名叫孙耀庭,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年仅七岁的他,本想通过做太监来养家糊口,没想到却因大清帝国的灭亡,让他的梦想破灭。那时,孙耀庭本以为通过割去自己的一部分,就能为全家带来更好的生活,却最终发现,他辛苦承受的苦楚只是个笑话,太监梦也泡汤了。
许多人可能会疑问,孙耀庭为何年纪如此小便选择了这样一条命运多舛的道路?那时候,正值大清帝国的衰落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孙耀庭的家庭也是在贫困中度日。父母原本是私塾先生家的雇员,父亲耕田、母亲做饭,虽然生活简朴,但一家人还算温饱,孙耀庭还能不时蹭到免费的学堂教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清朝末年的动荡让家境愈发困顿。私塾先生决定带着家人南迁避乱,孙家一贫如洗,日子变得愈发艰难。
正当家境窘迫之时,孙耀庭心中已有了打算,他向父亲提出,希望能进宫做太监,借此赚钱养家。看到家里已经吃不饱,父亲虽然有些犹豫,却没有反对。深思熟虑后,他同意了儿子的提议。然而,想要成为太监,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净身,而这一过程由于贫困无法请到专业的医师,只能依靠父亲亲自操作。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孙耀庭和父亲悄悄支开母亲,父亲拿出事先准备的锋利大刀,毫不拖泥带水地开始了这段极为痛苦的经历。刀下的瞬间,孙耀庭痛得昏厥过去。三天后,他才从昏迷中醒来,却迎来了一记晴天霹雳——大清帝国已经灭亡,他再也无法如愿成为太监。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孙耀庭懵然不知如何是好,他愕然问父亲:“这能接得上吗?”父亲的沉默让他绝望至极,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就在这时,溥仪和他的家人仍被允许留在紫禁城,并开始征招婢女和太监。孙耀庭的父母,趁机将他送入贝勒爷载涛府中做杂役,虽然未能进到紫禁城,但孙耀庭已经心满意足,他开始在府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机会做准备。
孙耀庭凭借机智与懂得察言观色,逐渐赢得了载涛的赏识,经常受邀陪同读书写字,还从老太监处学习了一些戏曲技巧。一天,端康皇太妃来到府上看戏,一眼便看中了孙耀庭。于是,孙耀庭被特招进了皇太妃的戏班,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天不遂人愿。1923年,紫禁城西花园突发大火,四百余间宫殿被烧毁,金银财宝尽失。溥仪认为宫中太监为盗宝而纵火,下令将所有太监逐出紫禁城,孙耀庭也未能幸免。
被迫回到家中后,孙耀庭度过了一个多月的失业生活。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端康皇太妃的召唤,前往宫中为其效劳。很快,孙耀庭得以重新回到紫禁城,并成为了皇后婉容的贴身太监。虽然他的待遇和收入无法与昔日的太监大红人小德张相比,但在宫中的地位却远超其他太监。婉容年轻美丽,性格开朗,孙耀庭在宫中也过得风光舒适,知晓了不少宫中的秘事。尽管如此,婉容始终未能得到溥仪应有的关注,夫妻之间的关系始终冷淡,孙耀庭常常看见婉容眼中闪烁着泪光。
然而,天命多舛,1924年11月冯玉祥进驻京城,溥仪被迫逃离紫禁城。孙耀庭跟随溥仪一同离开,经过一番波折,最终回到了家乡。失去了工作能力的他,感受到旁人的冷眼和嘲讽。得知溥仪在伪满洲国当了傀儡皇帝,并向京城征召太监后,孙耀庭决定北上投靠溥仪。然而,溥仪的性格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身边的太监遭遇了无尽的责骂和打击,只有孙耀庭仍坚持留下。但当孙耀庭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时,溥仪因担心传染,将他赶出宫门。
从此,孙耀庭的太监生涯彻底结束。他回到天津,尽管身心憔悴,依然未能获得社会的宽容与尊重。解放后,政府向所有下岗的太监发放生活费,并为孙耀庭介绍了一份寺庙出纳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起码有了安身之地。直到1995年,已年过九十的孙耀庭依然坚强地活着,他写下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寄托:“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翌年,孙耀庭去世,享年九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