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兰州西城门的修缮
清廷:钱太少,不适合贪污,拒绝报销!
1872年7月15日,左宗棠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抵达兰州,坐上了陕甘总督的位子。经过漫长的跋涉,这位陕甘总督的位置才算名副其实。
左宗棠:六年征战,终于稳坐兰州
六年前的1866年,作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成功平定了福建和浙江的局势,原本计划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然而,一道圣旨却把他调往西北,担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虽面临许多困境,但凭借努力,经过六年的努力,西北地区终于逐渐恢复安定。在正式进入兰州之前,左宗棠经历了长时间的征战与迁徙。从关中出发,经过潼关、西安、泾川、定西等地,他一路打击敌军,直到最终抵达兰州。
整修兰州,注重文武并重
坐稳陕甘总督的宝座后,左宗棠开始着手整顿地方政务,改革吏治,并兼顾文武事务。在筹划陕甘分闱的同时,他还对兰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缮成为了兰州这座千年古城最后的彻底整修。
兰州历史的根基:从榆中县开始
兰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设置了陇西郡,其中兰州地区被并入陇西郡管辖。因其位置重要,尤其是在黄河南岸,它成为了抵抗匈奴入侵的重要战略点。为加强防御,秦始皇命蒙恬建立了榆中县,开始了兰州的第一次移民潮,约有上万人迁入。
明代的兰州城:扩建与防御并重
元代末期,兰州城市的防御逐渐淡化。然而进入明代,尤其是在明朝与蒙古长期对抗的背景下,兰州的城市建设迎来了新一轮扩建。洪武十年(1377年),王铸在宋元兰州城基础上扩建了兰州卫,并开设了四座城门。从此,兰州逐渐成为西北重要的战略和商业中心。
左宗棠的修缮:兰州城的“最后一块拼图”
1875年,左宗棠开始实施甘肃民众期待已久的陕甘分闱,并为其修建了甘肃贡院。这一工程的完成,使兰州的城市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虽然工程简朴,但它仍是西北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左宗棠还在1876年对兰州城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尤其是加强了城墙、清理了城壕。
西城门的维修与震慑作用
兰州的西城门,最早名为袖川门,是为了抵抗外敌入侵而修建。袖川门不仅是防御工事,也随着时间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左宗棠在维修这座城门时,耗费了大量心血。这项工程,动用了清军驻扎在兰州的十一个防营,经过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左宗棠虽然精打细算,只花了3397两银子,而非按照惯例花费十多万两银子。
左宗棠的“自掏腰包”修城门
尽管左宗棠节约开支,最终完成了城门的修缮,然而,他的报销单并未通过工部审核,原因是当时的清廷报销制度存在很大的腐败问题。为了绕过官僚体制,左宗棠干脆自掏腰包,将修缮西城门的费用完全承担,成为了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例子。
西城门的历史遗存与文化价值
这座城门最终被称为宗棠门,后续经过数百年的变迁,直到1949年,解放军进入兰州时,宗棠门被更名为解放门。虽然宗棠门在1954年被拆除,但它承载了许多兰州人民的记忆,成为了西北文化的象征。
反思:左宗棠的遗产与当代启示
左宗棠对兰州城的贡献,虽然在当时并未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今天人们评价他的行为,反映出了许多政府官员的失职和公共事务的不足。他的做法虽极具个人色彩,但却是历史上少数能够为公共事业捐款的例子之一。人们也常常反思,公家的事务应由公家出资,然而,左宗棠的做法却为兰州带来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