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一定要反叛清朝,为什么不选择过着平静的日子,安享晚年,抱着孩子,过着安稳的生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吴三桂之所以反叛,完全是被康熙迫使的。
从吴三桂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深知自己与清朝之间的实力差距,尤其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军入关前,清朝自我标榜的口号是“打败李自成,为大明报仇”,这也是当时清朝入侵的借口。而吴三桂的行动,也不外乎是借助清朝的兵力来消灭敌寇,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时的吴三桂并没有将清朝视为自己的“主人”,他也没有完全依赖清朝。由于他担心自己为满清贡献不大,吴三桂提出过一个“以黄河为界而治”的提案,试图限制满清的扩张。然而,吴三桂未曾料到的是,满清一旦入关,目光便从“替大明复仇”转向了“占领整个中原”,实现更大的野心。
此时,吴三桂意识到,自己与满清的差距过于巨大,他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满清匹敌。虽然如此,吴三桂仍深知自己这一行为的后果,他若投降清朝,日后必将成为万民唾骂的“汉奸”,背上永远无法抹去的历史罪名。但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无奈之下,他只能竭力谋取一些个人利益。
因此,吴三桂迅速转变角色,成为清军镇压南明和农民起义的先锋,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尽管他为清朝效力如此忠心,清朝始终未曾完全信任他,反而对他实施严密监控。
清朝对吴三桂的监视在李自成残部被消灭后尤为显著。满清最先采取的行动,就是将吴三桂召回锦州,并对他实施严密的监控。吴三桂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由于清军在南方作战的失败,迫使他们重新启用吴三桂。1647年,吴三桂再次被任命为统帅,带领清军对抗南明政权和张献忠。
然而,吴三桂这次复职,实属不得已的举动。为此,八旗将领如李国翰等人严密地监控着他。尽管满清的八旗子弟勇猛善战,但其兵力仍有限。满清的总人口仅约三百万人,八旗军士不过二十万。即便当时的明朝政权已腐败不堪,清朝仍面临征服整个中原的巨大挑战。
多尔衮当时显得非常聪明,他迅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以汉制汉”的策略。他充分利用吴三桂等人,招募汉族的“伪军”,利用这些人来对抗汉族的抗争势力。吴三桂并没有辜负多尔衮的期望,他首先攻破陕西,消灭了李自成的残部,然后迅速攻入四川,给张献忠以致命一击,接着继续南征,将贵州、云南等地的南明政权彻底剿灭,并最终协助满清消灭了南明的最后希望——永历政权。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在满清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他们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让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皇帝。为什么满清不直接处理,而偏偏让吴三桂亲自出手呢?原因在于当时的吴三桂依然以“大明将军”自诩,杀掉大明的皇帝是绝对不可忍受的大逆不道之事。通过让吴三桂亲手完成这一任务,清朝不仅彻底打击了吴三桂的自尊心,还让他完全被满清的权力所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吴三桂等人的汉人政权。早在顺治帝时期,满清就已准备好采取瓦解四藩王的政策,消除汉族政权的隐患。然而,由于清朝政权尚未稳固,他们给吴三桂等人留了一些喘息之机。但到了鳌拜当政时,局面开始发生变化。鳌拜专注于清除八旗的政敌,甚至为了削弱八旗的力量,放任三藩的发展。
然而,随着康熙帝的亲政,三藩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这使得康熙陷入了困境。康熙年轻气盛,并未察觉到三藩已变得如此强大,且三藩内部虽然存在分歧,但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
康熙帝的误判导致了三藩战争的爆发。他低估了吴三桂的决心和能力,准备不足,给了三藩反击的机会。尽管满清的八旗军本应骁勇善战,但他们的战斗力却因长期的安逸生活而大幅下降,导致了不少士兵临阵脱逃,未战先败。此外,清朝入关后,满清对汉族百姓的压迫,剃发易服等民族仇恨,极大地促使了民间的反清情绪,为吴三桂的反叛提供了民众支持。
尽管吴三桂一度打出了一片天,攻占了云贵蜀湘六省,并一度占领江浙的大片地区,但由于清朝强大的后勤和资源调配能力,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最终吴三桂的反叛还是失败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藩的叛乱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这也暴露了康熙的弱点——他并不像后来的清宫剧中描绘的那样无懈可击,毕竟,若他真的那么强大,三藩也不可能攻占清朝的大部分领土。
最终,吴三桂的反叛在长时间的激烈对抗后宣告失败。起初,尚可喜和耿精忠也企图倒戈,但两人的下场都很惨。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可喜也不得不自杀。吴三桂的残余部队在经历了四年的坚韧挣扎后,最终还是被清朝完全消灭。就像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话:吴三桂不过是一件“一次性用品”,失去了利用价值后便被抛弃。
所以,做汉奸最终并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