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敌与进攻,相继修建了一道道“互防长城”。然而,当时的长城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陋,长度也有限,尚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长城。虽然后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尝试过修建防御工事,但是真正将这一工程推向高潮的却是秦始皇。他不仅连接并修缮了战国时期各国所修建的长城,还为北方新增建了专门防御胡人的“拒胡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就在统一的第六个年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雄兵征伐北方的匈奴,顺利夺取了河南地区,之后他效仿各国的措施,着手修建长城。修建的长城自西起临洮,东抵辽东,总长度超过一万里,自此开始被称为“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何选择在北方修筑这样一条庞大的长城,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扰。正如古代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长城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御效果,为当时的秦国农业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看似军事上的战略选择,修筑万里长城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原因。这与一则广为流传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让方士韩终、侯公和石生去寻找能够让人长生不死的仙药。在一次北巡时,燕地的一个名叫卢生的人回到海上,向秦始皇上奏报道歉,称鬼神有启示,奏请修建长城。他在奏章中提到“亡秦者胡也”这句话,令秦始皇心生警惕。于是,他立即命令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征匈奴,并夺得了河南地区。
秦始皇是一个对于长生不老的愿望深信不疑的君主,尤其在执政后期,这份渴望愈加强烈。为此,他指派方士卢生出海探寻仙药以求长生。然而,卢生在海中并未能如愿以偿,出于自保,不得不以一本《录图书》的假“仙书”回献给皇帝。书中赫然写着“亡秦者胡也”,令秦始皇大为震惊,误以为指的是北方游牧的匈奴。因此,不仅派遣大军进攻,同时也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以应对匈奴的频繁骚扰。
然而,细思其连,这里的“胡”并非真指匈奴,更非始皇所担忧的外敌,而是潜在的政治威胁“胡亥”。显然,秦始皇被卢生所欺骗,或许更令他痛心的是自身对后宫权力的忽视。这一切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重重的暗示。
当然,如果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决策完全归结为受“亡秦者胡也”的影响,未免显得过于片面。长期以来,胡人对中原的威胁如同恶魔般存在,他们的侵扰让边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困扰着整个帝国的安全与尊严。单靠强兵压制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修筑长城显然成为了一种明智而又有效的防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