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露寺》这段唱词中,东吴“乔国老”把刘关张赵四兄弟称作四朵金花,极力夸赞他们的英勇与威武:“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莫)流。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摘)愁……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苗)贯取咽喉……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雄贯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虽然其中涉及到大小二乔的父亲曹操是否为忘年交、知己、伯乐桥玄的问题,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桃园三结义,赵云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四弟等这些问题暂且不提,但今天我们讨论的焦点是:在建安十三年当阳长坂之战中,除了张飞,刘备的军队中还有谁能在水边断桥吓退曹操的铁骑?
如果我们以《三国志》为依据,或是通过《三国演义》的描绘来寻找答案,会发现非常遗憾的事实:只有张飞能做到这一壮举,关羽做不到,赵云更做不到。至于谁能勉强做到这一点,还真得从《三国演义》里去寻找线索,因为在《三国志》中,根本没有类似的记录。
在揭示这位能够据水断桥喝退曹军的“高人”之前,不妨先分析一下,曹营中的几位将领为什么对于关羽和赵云并不感到畏惧。为了让话题更有趣,这里我们依托的还是《三国演义》中的叙述,正史部分我们仅作极少提及,且这些也都在《三国演义》中有描写。
从《三国演义》来看,关羽的名气远超其他将领,然而他的情况也时常让人感到无奈:很多人都想通过与他对战来扬名立万,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试图通过与关羽的较量来获取功名。就连与关羽交手,哪怕失败,名声也远胜于那些安安静静、默默无闻终老的人。这一点也在三国时代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号称天下第一,几乎除了张飞没人敢惹,而吕布死后,声名大噪的关羽却成了曹营诸将争相追逐的目标。
关羽在五关斩六将的传说流传千里,但在实际战斗中,那些守关的敌将,尽管看似能力有限,依然敢于与关羽一较高下。比如: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等人,都在关羽过五关时有过试图与其对抗的举动。即便关羽成功斩杀了颜良和文丑,这并未让曹营的将领们对他产生足够的敬畏,反而更让他们渴望通过擒获关羽来出名。
就拿夏侯惇来说,他直言不讳地说要擒拿关羽,献给丞相发落,甚至没有丝毫畏惧。这一切并非单纯出于无知,而是因为半年前的土山之战,关羽就是被夏侯惇拖住而未能成功突围,最终选择投降曹操。因此,夏侯惇对关羽的实力并不十分担心,甚至可能认为可以生擒关羽。
长坂桥前的曹营诸将,几乎没有一人真正对关羽心生敬畏,尤其是夏侯惇,他曾两度与关羽交手并未落败。在这些将领看来,关羽不过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小插曲,根本不足为惧。更何况,若能在当阳长坂擒下关羽,除了扬名立万外,甚至有可能获得封赏,财富与荣华等着他们。
然而,赵云的情况则不同。在曹营将领眼中,赵云并非一位响当当的名将。即使他有过千里救主的壮举,但在当时的刘备军中,赵云的名声并不像关羽那样显赫。曹营的将领对赵云的了解也不多,追击赵云的军队,除了曾在穰山之战中败给赵云的张郃,其他人并无个人恩怨。在此过程中,曹营诸将对赵云并没有过分的畏惧与忌惮,反倒像是一场普通的追逐赛。
另一方面,张飞与曹营诸将的关系则显得更复杂。张飞自建安三年起便成为曹营的“熟人”,甚至被朝廷任命为中郎将。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一直以豪爽、直率、力大无穷的形象出现,曹营诸将自然不会轻视他。事实上,关羽曾亲自为张飞做了很好的宣传,称张飞在百万军中能轻松取将领之头,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因此,曹营诸将对张飞始终心存忌惮,尤其是在长坂桥前,那些本应勇猛果敢的将领,如夏侯渊、夏侯惇等,也在与张飞对阵时显得有些犹豫。曹操明令不得轻敌,谁都不敢冒险挑衅张飞。曹操一看到夏侯惇、夏侯渊的表情,就立刻意识到:他们的顾虑不仅仅是因为张飞的战力,更因为他和自己阵营的关系。
由此可见,张飞的特殊地位使得曹营诸将对他格外慎重,甚至在面对他时,他们并不敢轻举妄动,这使得关羽和赵云未必能在长坂桥上成功地根据水断桥吓退曹军。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并未亲自出现在长坂桥前,但他的智谋与威望同样令曹营诸将畏惧。诸葛亮虽身材高大、嗓门洪亮,但他深得刘备的信任,是刘备军中的顶梁柱之一。在众将中,他的计谋和用兵之道令人敬畏,曹营的将领们也知道,若诸葛亮出手,必定会有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威慑曹军的能力。
因此,若诸葛亮出现在长坂桥,曹营诸将未必敢轻举妄动,甚至可能因为疑心他设下的计谋而有所犹豫。诸葛亮的能力,未必在张飞之下,他能在水边断桥喝退曹军的可能性,虽然仅是设想,但也不无道理。
所以,最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刘备军中,除了张飞,诸葛亮或许才是唯一一个能够在长坂桥上,通过其威势和计谋,喝退曹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