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削桐作琴
编辑|削桐作琴
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长期稳居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纪录在2023年被印度超越。尽管中国人口依旧超过14亿,但生育率的下降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也引发了对马寅初人口论的反思和质疑。
如果当年马寅初没有提出他的“人口论”,没有实施计划生育,那么当今的中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恢复稳定,民众生活安定,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在战乱年代,中国未曾进行系统的人口统计,每当问及人口总数时,只能以“四万万同胞”来代替具体数字。直到1953年,新中国迎来了首次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数据:全国人口大约为6.02亿。
全国上下为这一数字欢欣鼓舞,但教育界的马寅初却看到了潜在的问题。他认为,人口的过度增长并非好事。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社会急需经济建设,而人口众多的优势自然显现。毕竟,“人多力量大”曾是许多人的共识。
然而,马寅初始终认为,过快的生育率将成为国家发展的负担。为此,他亲自前往南方城市进行调研,并发现了问题的苗头。在浙江的乡村,许多家庭的孩子数目异常庞大。经他分析数据后发现,江浙地区的年人口增长已达到2-3%,这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增长范围。
1955年,当中国正忙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果时,马寅初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观点,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尽管如此,马寅初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在1957年6月的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指出,人口的过度膨胀会对国家带来诸多隐患,提议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节育措施,并希望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爆炸”问题。起初,马寅初希望国民能自觉选择晚婚晚育、避孕等方式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很快他意识到,单靠民众的自觉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开始建议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
在马寅初看来,国家要实现快速发展,最关键的不是人口总数的增加,而是提升人口素质。他的观点引起了部分高层的关注,国家开始重视人口过快增长的潜在影响,部分共识逐步形成。然而,社会各阶层对此并未完全接受,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政策的推进受到了阻碍。
1962年至1973年间,人口猛增了3.2亿,这一巨大的数字开始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大量社会资源被迫倾斜到儿童教育上。1970年,周恩来总理首次在会议上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概念。接下来几年,政府不断讨论“计划生育”应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最终决定在1978年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并于1979年推出“只生一个好”的政策。此后,“只生一个好”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成为国策,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显著放缓。此时,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开始成为社会主流。四十多年过去,计划生育政策依旧延续,直至2022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那么,假如当初没有计划生育,今天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溯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当时中国的人口每年以两千万的速度增加,若没有人口控制,这无疑将对国家的粮食储备造成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若经济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国家难以富强,人民也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就业。人口多而经济差,必然造成大量的失业者。过剩的劳动力既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又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治理社会的难度加大。此外,环境压力、医疗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将层出不穷,国家若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人口管理中,又谈何发展?
女性在无计划生育限制的社会中,可能面临更多的生育压力。过多的生育会给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选择早婚早育的女性来说,这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选择。
从当时中国的国情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问题。它是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国情做出的政策决策,旨在寻找国家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逐渐放宽了二胎政策,这表明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社会也有了更多的承载力和灵活性。
尽管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如生活成本高、职场对怀孕妇女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这些都是现实中的挑战,但国家的政策始终致力于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如今对人口生育的支持,政策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现实难题。
对于那些抱怨养育孩子成本过高的家长而言,往往正是因为他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这才导致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应过多纠结已发生的历史,而应关注如何在现有的政策引导下,为国家贡献力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