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国时代的帷幕拉开时,恐怕没有人会预料到,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竟然是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秦国。虽然秦国在当时算是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但它仍然处于众多强国之中,名不见经传,常常被视为“陪跑”角色。晋国崛起时,秦国被压制得几乎无法动弹;魏国强盛时,秦国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从某种角度来说,魏国对秦国的压制,比晋国更为有效。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任用吴起为将,迅速击败秦国,直接占领了临晋、元里、洛阴和郃阳四座重要城市。这四座城市原本是秦国的固有领土,属于秦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在魏国最强盛的时期,他们不仅进军秦国的腹地,甚至一度将秦国逼迫得不断后退,处于极大的战略困境中。然而,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迎来了自己的崛起。
秦国崛起的第一阶段,标志性人物是秦孝公。秦孝公在位时,做了一个决定性的举措——收复失地。他决心将那些曾被魏国夺走的领土重新夺回。这些土地原本是秦国贵族的私人领土,而收回这些领土后,秦国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逐渐实现了中央集权。这一举措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也为后来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进入秦国崛起的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最大成就就是击败了楚国,成功将巴蜀地区并入了秦国的版图。如今的四川盆地,经济繁荣、富甲一方,但在当时,这片富饶之地的潜力尚未完全开发。然而,巴蜀的并入无疑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也使得秦国从单一的陕西地区扩展到了陕西与四川两个省份,成为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区域性强国。秦孝公时期的秦国或许只是陕西的霸主,而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已然掌握了更为广阔的疆土和资源。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则是秦昭襄王的时代。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继承了前任秦武王的策略,稳步推进了秦国的外扩政策。秦国先后打败了楚国、韩国、魏国和赵国,甚至扩展到西部的蛮族地区。无论秦国与哪个国家接壤,都能通过不断的战争和策略,使敌国不断衰退。而齐国和燕国虽然没有与秦国接壤,直接受到威胁较少,但间接地,秦国的扩张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一度面临灭国危机。虽说没有直接的冲突,但这种持续的威胁始终存在。
经过这三阶段的扩张,秦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但在秦昭襄王之后,继位的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却都在位仅三年,并很早去世。随后的继位者是年仅十三岁的秦始皇。按照英雄史观的传统理解,这段时期的秦国,缺乏英明的领导者,看似衰退已成定局。然而,历史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仅仅二十六年后,秦始皇以惊人的速度统一了六国,最终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实质上,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得益于前几代秦王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后继的秦王不做出重大的错误决策,统一天下几乎是顺理成章的结果。类似的历史情形在其他朝代也有出现,比如清朝的顺治和康熙,两位年幼的皇帝,实际上并未在朝政中发挥太多作用,真正的大事多由大臣们和太后决定。
更进一步思考,秦国能够一步步扩张,真的是因为每一代国王都具备非凡的个人能力吗?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提出,秦国的地理优势至关重要:“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他认为,秦国之所以历代强盛,并不是因为国王都有卓越的才能,而是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时运使然。例如,三家分晋时,秦国的门前有了新的机会;魏国衰落时,秦国东部的障碍消失;楚国的决策失误,则为秦国南下提供了良机。可以说,不是谁坐在秦始皇的位置,都能统一天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的统一已是大概率事件。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关中的地理优势从西汉到唐朝一直是非常明显的。“得关中者得天下”虽然有些夸张,但若能掌握关中,便意味着能够成为一位有力的统一天下的候选人。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之后,关中的相对优势逐渐丧失。“据关中得天下”也成为历史的过往,关中的战略地位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这一变化,并非是因为关中失去了天命,而是因为其他地区在发展中逐渐压制了关中,成就了新的地理与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