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李益星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第7步兵师团,在釜山-马山战区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战斗,成为战争初期最为震撼的篇章之一。这支原本仅为边防警备旅团的部队,在短短两个月内紧急组建并完成训练,便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第7师团的首次战斗即是在釜山战役中打响,而在随后的马山战斗中,该部队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然而,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最终,在仁川登陆战后,第7师团被迫撤退,尽管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当他们撤回至三八线以北时,原本拥有9000多人的部队已所剩无几。
李益星出生于1911年,成长在朝鲜咸镜北道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他随家人迁往中国东北,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933年,怀着报国理想的李益星来到了南京,参加了黄埔军校八期的招生考试,并凭借自己的才华顺利通过了选拔。22岁那年,他成功考入了这所享誉盛名的军事学府。
在黄埔军校的三年里,李益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军事理论,还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了自己的军事素质。他毕业时成绩优异,并被授予了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尉军衔。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益星积极投身其中,并被任命为朝鲜义勇队第2区队长,之后升任第2支队长,开始了与日军的殊死搏斗。
1941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态度,李益星作出了重大的决定——带领自己的部队投奔了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朝鲜义勇军,并担任副司令员。期间,他还兼任了朝鲜独立同盟的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李益星带领义勇军第五支队进入中国东北参与建设工作,直到1946年5月,他才正式回到朝鲜半岛。
回国后,李益星逐渐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最终在三八线担任了第7警备旅团长。警备期间,他多次指挥与韩军边防部队的交战,这些经历为他日后指挥第7步兵师团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1950年7月4日,朝鲜战争爆发后仅一周,第7警备旅团接到命令,改编为人民军第7步兵师团。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扩编与训练,部队规模迅速从最初的4000余人扩充至9000余人,形成了由三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组成的强大力量。步兵联队分别是第51、53、54联队,炮兵联队为第8炮兵联队。此外,师团还组建了完整的指挥班子,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与参谋,确保了战斗力的全面提升。
这支新组建的步兵师团,虽然装备尚不完备,但凭借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强大的火力配置,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步兵火力的调配上,师团强调步兵与火力支援的协调,步兵大队和炮兵部队的合理编制和部署使得这支部队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仍能保持高效的战斗状态。
1950年8月初,第7步兵师团接到命令,开始进攻釜山方向,并与人民军第6师团共同攻占釜山-马山地区的战略要地。首战的目标是美军第25师把守的统营半岛。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第7师团成功突破了美军防线,占领了统营半岛,为后续战斗打开了局面。
随着战斗的深入,第7师团继续向马山推进。在马山战斗中,部队采用了昼伏夜出的战术,利用夜色进行突袭。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术,第7师团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在夜战中,成功消灭了美军一个营的兵力。虽然美军受到极大压力,但他们迅速调动空中力量进行反击。李益星指挥下的第7师团,采取了合理的战术部署,构筑地下工事并组织小规模突袭队伍,从而有效规避了美军的空袭。
然而,随着战斗的深入,第7师团的伤亡不断增加。在一次反击战中,第53联队被美军包围,近半兵力损失。即便如此,李益星没有选择撤退,而是迅速调整了战术,将主攻方向转向了马山西北部的山地。经过几轮猛烈的攻击,第7师团成功占领了数个战略制高点,推动了战局的进展。
到了8月底,第7师团接近了马山市区,但补给线的延长让部队陷入了困境。美军趁机猛烈攻击补给线,导致大量弹药和物资无法及时送达。此时,9月15日仁川登陆的消息传来,部队面临被切断退路的巨大风险。
为避免全军覆没,李益星果断做出了撤退决策,并开始分批向北转移。撤退过程中,美军空中力量不断进行轰炸和扫射,部队被迫放弃大量重型装备,且逐渐分散成小股部队。尽管如此,第7师团最终成功突围,经过数日的激烈战斗,于10月初顺利撤回三八线以北。然而,此时部队已所剩无几,幸存的士兵不到2000人。
尽管第7师团遭遇了惨重的损失,李益星依然坚定不移地指挥着部队,并在撤退过程中负伤。返回平壤后,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接受治疗,尽管伤势严重,李益星仍未放弃自己的职责,继续履行指挥职责。
第7步兵师团的战斗历程从组建到撤退,短短三个月内经历了急剧的兴衰。尽管最终战斗力大幅削弱,但他们在釜山-马山战区的表现,依然成为朝鲜战争初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这支由边防警备旅团改编而来的部队,不仅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还成为那个时期朝鲜与中国之间紧密合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