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话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华儿女都极为看重读书成才之人。然而,在古代,很多寒门子弟,纵使历经数十年寒窗苦读,依然未能考取功名,成为仕途上的一员。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今的选拔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异,科举并非一考定生死,而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严格考核,最终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以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为例,虽然他只考中秀才,远不如那些取得更高荣誉的考生,但相较于普通百姓,他已经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人物。再如范进,他因考中了举人而欣喜若狂,最终因过度激动而疯了。虽说这是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但背后却深刻反映了“举人”这一身份所带来的荣光和地位。
那么,若将古代的“举人”身份与今天的职位对比,它能算作什么呢?自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以来,科举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往仕途的大门,朝廷不再完全由世家大族把持,寒门也有机会出贵子。然而,对于普通百姓的学子来说,进入朝廷,成为官员的道路无疑更加艰难且充满挑战。科举考试是层层筛选的过程,每一次的考试和评选都充满了艰难与考验。
成为秀才,是通过“童生考”后获得的荣誉,而这仅仅是科举道路的第一步。在普通百姓的眼中,秀才已经算是很有潜力的学者了,尤其是年轻时考中秀才的学子,更容易吸引家中有女的父母亲的青睐。通过乡试后,秀才能获得举人身份,而范进考中的正是这一个“举人”名号。不过,举人虽不如进士,但仍然比一般人高出一筹。
进士,是经过更为严格的考选之后获得的荣誉,放榜后,这些名字登上榜单的人,基本上都能进入朝廷任职,前途广阔。而对范进来说,尽管他只是中举,但这份荣誉让他欣喜若狂,以至于最终崩溃。但他为何会如此激动呢?这要从古代读书人所享有的待遇来理解。
在明清之前,举人若想入朝为官,必须参加会试,若通过,还需经过殿试。这一过程实际上会筛选掉大多数人,仅剩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能够进入官场。而那些未能考中进士的举人,若未能进京参加殿试,也很难直接做官。即便如此,举人已然享有许多特殊待遇。
举人和秀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举人虽然未必能直接进入朝廷,但他所享受的待遇却是普通百姓难以想象的。举人见到地方官员,不必像普通百姓那样行跪拜礼,而只需以学生身份行礼。除此之外,家中有举人的人也能免除税务,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许多地主和富商往往会邀请举人到自己家中,以便减税并提升家中的文化氛围。举人往往会被当作贵宾来接待,生活条件远超普通百姓。一个家庭若能出个秀才,都视为家族的荣耀,若能出个举人,更是几世荣光的象征。
这其中的背后,是举人们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范进之所以在考中举人后精神崩溃,除了因激动和庆幸外,还因为他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艰难与奋斗,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回报。在当时,这种待遇与现在的公务员职位相比,甚至还要更加优越。
尽管如此,范进的故事并不完全是个例。如果将这段经历放到今天,或许像范进那样的年轻学子,遇到类似的成果后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古代的读书对寒门子弟来说是一条出路,但并非每个有志青年都能获得这一机会。那些能够读书的学子,几乎每天都在“寒窗苦读”中度过,早晨晚自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学子无论天赋如何,面对漫长的考试路程,最终能够成功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突围。
如今,虽然高考等考试形式较为普及,但其竞争依然激烈。与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考试也要求学子在多方面进行深思熟虑的准备。而在面对如此竞争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平常心,避免过度焦虑带来的心理压力。尽管考试并非唯一的成功路径,但它无疑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会得到回报,那些能站在高峰的人往往是经过长时间拼搏和努力的结果。然而,无论成就如何,都应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态,接受现实,珍惜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