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别忘了点击右上方的“关注”哦!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愿您每一次阅读都带来愉快的体验。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究竟有多远见?为什么《论持久战》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这本书的广泛传播让无数人震撼,甚至连蒋介石也在阅读后深感佩服,公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这本书对敌人日本的战略思想,始终难以被破解。今天,我们将结合十四年的抗日战事,从历史背景入手,逐步解析《论持久战》其中的深远意义。
毛主席究竟何时开始洞察到日本侵华的威胁?其实,早在我们想象的更久以前,他就已经有了警觉。年轻时,毛主席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时,就写下了一篇富有远见的文章《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事业表示赞赏,还特别提醒要谨慎学习日本,指出日本在军事和工业上的迅猛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的侵略野心。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他在给朋友和老师的信中提到过他对日本野心的担忧。他指出,日本的目标迟早会指向中国的东北地区,尽管那时距离九一八事变还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可见,毛主席的眼光早就瞄准了日本未来的侵略行为。
在红军根据地时期,即使面对来自国民党的重重围剿压力,毛主席始终把日本视为最大的潜在威胁。在长征初期,毛主席的战略目标就是北上,准备将抗击日本的行动带到更广阔的战场。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反映出毛主席对日本威胁的深刻预见与远见卓识。
除了远见卓识,毛主席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鲜少受到外界舆论和公众看法的影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面对国家危难,举国上下普遍充满焦虑,所有人——即便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层——也都对战争前景感到不确定。蒋介石领导的传统官僚派对开战充满了犹豫不决,早在1931年,蒋就曾指示东北军放弃抵抗,妄图让日本吞并东三省后满足,停止侵略。他甚至希望西方列强介入调停。然而,六年后的1937年,蒋依然抱有这种软弱的幻想。
少数的主战派则过于乐观,他们依赖所谓的“精锐论”和“决战论”鼓舞士气,寄希望于与德国的军购合作,盼望“精锐部队”能依靠优势打败日本。然而,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接连失利,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导致国民党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精锐溃不成军,首都沦陷,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华北和华东一片沦陷,整个国家笼罩在“亡国”的阴霾中。即便是汪精卫等亲日派也在大肆宣传“和平救国”,许多人开始怀疑能否战胜日本。
然而,毛主席不为外界情绪所动,他坚持认为,中国一定会胜利。1938年5月26日,毛主席在延安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首次公开阐述了《论持久战》中的思想。毛主席在开篇便明确指出,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生死存亡,国土和民族的存亡都悬于一线,任何投降与绥靖的思想都将给国家带来灾难。
接下来,毛主席从四个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优劣。首先,从国力上看,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侵略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因此中国在战争初期必定会遭遇一些挫折。其次,从国家底蕴上看,日本是一个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拥有支撑长期战斗的能力。再次,从国家性质上看,日本是一个封建的倒退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已经开始团结的进步国家,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和凝聚力。最后,从国际形势上看,中国抗击侵略有天然的正义性,国际上反法西斯的整体态势有利于中国,世界各国对法西斯势力的反对情绪日益高涨。
综合这四大论点,毛主席精准地预测了战争的未来发展。他断言,战略持久战将是中国胜利的唯一途径,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最终中国必定会取得胜利。
1938年6月,《论持久战》的讲稿整理成册,油印传阅,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这本书很快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见诸刊载,对许多国民党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程思远回忆录中提到,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因与周恩来有私交,早早就读到了《论持久战》。他对毛主席的战略理论高度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指导。白崇禧回到重庆后,向蒋介石传达了这一思想,蒋介石也第一次公开赞扬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并且对《论持久战》做了详尽的批注。
甚至,驻扎华北的傅作义也召集部下,组织了一次关于《论持久战》的专题研讨会,要求全军学习其中的战略思想,并将其视为指引胜利的“法宝”。《论持久战》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它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还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流传到东南亚地区,成为了反侵略的旗帜。
那么,日本人对这本书的反应如何呢?最初,他们并未对此给予重视。1938年8月,《论持久战》首批印本发布后,迅速被日本的媒体转译为日语,并在九月刊登于《改造》杂志。虽然《改造》是日本左翼的进步刊物,但日本右翼媒体对此毫不客气,甚至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视为“幼稚幻想”,公开嘲笑其不切实际。日本军部对于《论持久战》的内容也未曾深入研究,认为它仅仅是“中共维持士气的宣传手段”。
然而,随着战事发展,情况逐渐朝着毛主席的预见演变。到了1939年,抗日战局进入毛主席预测的战略相持阶段,而日本则开始感到深深的困惑与焦虑。日本军方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庞大的人民战争的漩涡。尽管日本调动了大量兵力,扩张至百万大军,但面对中国的顽强抵抗,依然难以获得决定性胜利。
1940年,《论持久战》在日本彻底被封禁,所有刊物都不得再刊载。随着战局不断向毛主席预言的方向发展,日本的经济逐渐崩溃,国力无法支持继续作战。尽管日本国内努力宣传中国民众的“投降”情绪,但在正面战场和后方战场,日军却始终处于压缩的态势。
最终,1945年,中国战胜了日本,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即便是日本的关东军参谋山崎重三郎也在回忆录中直言:日本败给中国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缺乏像毛主席那样基于哲学和深远战略眼光的思考。《论持久战》犹如一篇战后总结的历史纪实,然而它却在1938年就诞生了,并且至今没有任何敌人能够破解其核心思想。
毛主席的这篇“千古第一阳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抗战历史,也让日本的战略家深感折服。至今,这篇战略著作仍然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全球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