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华野正式调整结构,改编为三野,并组建了7、8、9、10兵团,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均为资深老将。其中,9兵团的政委郭化若是其中唯一一个晋升速度最快的典范,从纵队副司令员迅速晋升为兵团政委,仅仅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令人惊叹。
郭化若是一位典雅而有战略眼光的将领,虽然在前线服役的时间并不算长,这无疑令他的军事生涯蒙上了一层遗憾的色彩。他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参加了声势浩荡的南昌起义,随后因追求进修而赴苏联留学。归国后,他在苏区中迅速崛起,担任一方面军参谋处长、代理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原本他应在军事领域大展宏图,但由于当时政治路线的排挤,他不得不离开前线,并被贴上了“托派”的标签,这无疑对他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他被调至红军学校任教,开始与军事教育建立起了不解之缘。
从1932年到1945年的十三年时间里,郭化若几乎都在从事军事教育的工作。1945年,他原本被安排前往东北从事军校办学,但因身体突发疾病未能如愿以偿,待身体恢复后又被派往华东展露头角,调任鲁南军区的副司令员。尽管身处前线,他依旧不在野战军之中,鲁南军区约相当于山东军区的二级军区,主要负责区域性的工作,包括在敌军进犯时与主力部队进行配合应战。
郭化若的职责主要聚焦于民兵武装的建设与发展。1947年8月,他被调入6纵担任副司令员,负责提升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术训练。这项任务对于郭化若而言显得相对容易,而对于6纵这个急需整顿的部队来说,则显得十分迫切。
6纵在华野中以其强悍著称,司令员王必成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该部队起初为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力,抗战期间改为第二支队的两个团,解放战争时期则扩编为六师,后来更名为6纵。6纵的作战能力相当突出,尤其善于俘获敌军,但部队的纪律性较为松散,尽管战斗作风勇猛,却缺乏战术上的严谨。因此,在面临整顿的时候,郭化若以其丰富的后方军事教育经验被选派来负责整治工作。
当时,部队被戏称为“三子”部队,士兵们常常在营地抢夺房屋,打枣子、抓鸡子,这种现象隐含着军阀主义和地方主义的风气,需要通过整顿增强队伍的团结性。6纵在紧张的战斗中,仍不断进行整顿和学习,积极展开诉苦教育,提升战士们的思想觉悟。
1948年8月,郭化若被任命为4纵政委,与陶勇搭档。在参加决定性的淮海战役之后,随着全军的改编,他被召任为兵团政委。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实现了从纵队副司令员到兵团政委的飞速晋升,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华野战军人才济济,政工干部却显得稀缺。例如,7兵团的政委谭启龙之前主要负责地方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被调至前线。而8兵团的政委袁仲贤也是在军事岗位上积累一定经验后才升任政委。10兵团的政委韦国清则曾担任2纵的司令员及苏北兵团的司令,之后转任兵团政委。郭化若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被提升为兵团政委,其原因无疑是由于前线急需经验丰富的老资格政工干部,而郭化若不仅资历深厚,理论水平也显著高于一般军官。因此,尽管担任兵团司令员的责任可能令其感到力不从心,但担任兵团政委完全是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