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和齐国,都是西周时期超级重要的两个诸侯国。
在那里面,鲁国的状况要比齐国稍微好点儿。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很快就在和齐国的较量中落了下风,而且一直被齐国压制着。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两个大国:鲁略强于齐】
鲁国最早是由周公旦建立起来的,而齐国呢,它的老祖宗是姜太公吕尚。
这两个人,都是西周早期最最关键的治国能手。
因此,在分封土地给诸侯时,齐国和鲁国都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它们都是顶尖儿的、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国。
要弄清楚,一和二是有区别的:鲁国的境况比齐国要好些。
1、在政治上,鲁国稍微占点上风。
西周时期,把土地分给了有功之臣和皇家的人做诸侯。
吕尚和周公旦,都是西周开国时的大英雄;不过呢,周公旦不光是位大英雄,他还是皇亲国戚呢。
因此,周朝希望鲁国能“大力开拓疆土,成为周室的得力助手”,并给了鲁国很多特别的权利。
鲁国有权利在郊外祭祀文王,也可以使用天子的礼乐制度。
还有啊,因为鲁国地位很特别,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像薛、曹、纪这些小诸侯国都一直来拜见鲁国,就像是鲁国带了一群小跟班一样!
很明显,到了春秋时期,身边有一帮跟随者那可是天生的好条件!
鲁国的政治地位不光有面子,更有真本事!
齐国地位很高,还有个鲁国都没有的特殊权利:从东边的海到西边的河,从南边的穆陵到北边的无棣,这些地方的五个诸侯和九位伯爵,齐国都有权去征讨,这就像是代替天子行使打仗的权力一样。
然而,齐国这个特权听起来挺威风,但实际上更多是个象征,没那么实在:要是周天子有话语权,你“替天子打仗”还是得按周天子的意思来;要是周天子说话没人听了,那有没有这个特权都一样,楚、晋、秦、鲁、郑这些国家想打谁就打谁。
因此,说起来,齐国在政治上享有的那些特殊待遇,其实还不如鲁国呢。
2、实力对比:鲁国比齐国强得多。
说到实力,鲁国那可是更强一筹!
山东这块地方,在西周时期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大国的地盘,它们主要就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不管是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还是民众的文化水平,鲁一开始就有很大的优势。
(1)、经济状况。
山东这一带都靠海,盐啊、铁啊这些资源都挺多的。
鲁国被封的地方,是个挺富裕的区域。
鲁国的曲阜,曾是炎帝的老都城,黄帝的出生地,还有太昊留下的一片地方,长久以来都是世上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鲁国的地界土壤很肥,很适合种庄稼!
跟鲁国比起来,齐国被封的地方呢,“土地盐碱多,庄稼长得不好,人也少”。因为那儿的土盐碱度高,所以农业生产的条件没有鲁国好。
(2)、团队成员情况。
齐地的人口构成,除了吕尚带来的周朝人,大都是东夷人。
山东地区的人,除了周人和东夷人,还有“殷人的六个部族”。这“殷人的六个部族”文化素养挺不错的,搞生产也很有一套。
因此,说到人的能力和品质,鲁国比齐国要好一些。
所以,从各种情况来看,鲁国的条件其实比齐国要好一些。
西周时期,鲁国非常强大,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夷狄之民,都“不敢跟它对着干”、“全都听从它的”,过得确实比齐国滋润多了。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鲁国没几下就被齐国打败了。
【第一回合:齐灭纪,摆脱对鲁竞争的不利态势】
以前,周成王给鲁国和齐国定了个盟约,说他们的后代子孙要和平相处,不能互相伤害。
而在西周的几百年时间里,这两个国家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邻居好友,他们的关系根基打得十分牢固。
东周开始的时候,虽然齐鲁两国之间已经有了些小摩擦,但大体上还是好朋友。他们曾经联手和郑国结盟,一起对付宋国和卫国。
不过,老规矩到底是崩塌了,以前那些老盟约也不顶用了,现在他们得忙着谋求发展了。
在这种情形下,山东和河南这两个相邻的大省份,要是不分出个强弱,那谁也别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那时候,虽然两国表面上还是盟友,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暗中较量了!
现在,两边都盯着同一个目标不放,那就是纪国。
纪国是鲁国的一个小跟班。虽说纪国实力不强,但它离齐国的都城临淄挺近的,也就一百多里地,比现在很多大城市上班族每天来回跑的距离还短呢。
因此,要是纪国的问题不解决,齐国就无法安心,在和鲁国的较量里也会吃亏。
所以,齐国打算先把纪国给解决了,而鲁国呢,想尽办法要保住纪国,这两个盟友之间就开始较劲了。
那时候,齐鲁两边实力相当,又是站在同一阵线的伙伴,不好直接翻脸,所以一开始,大伙儿比拼的是外交手腕。
那时候,齐鲁郑三国结盟了,因此,谁能得到“小霸主”郑国的帮忙,谁就有力量去压制别的国家,这样一来,就能解决纪国的问题或者保住纪国。
因为鲁国仗着自己地位高,对郑国不客气,所以,齐国就把郑国拉到了自己这边,这样一来,鲁国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
可就在这时,郑庄公这位小霸主去世了,郑国里面乱成了一锅粥。鲁国见状,赶紧跟郑国的新君主拉近关系,这样一来,鲁国又站上了上风。
于是,齐国因为铁了心要消灭纪国,便又想出了个狡猾的办法:来暗的!
在一次聚会上,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把鲁桓公给害了;接着,他又装模作样地杀了公子彭生,好向鲁国表示歉意。
史书上说,齐襄公因为一段风流韵事把鲁僖公给杀了。但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反正鲁桓公一死,齐国在这场争斗中就占了上风!
鲁桓公去世后,新上任的鲁庄公才14岁,年纪太小,没法管外面的事。
齐国见状,赶紧对纪国动手,占领了纪国的三个城池,还在那里扶持了一些听齐国话的人。
鲁庄公想拉着盟友郑国一起对付齐国。不过呢,这时候郑国自己家里先乱了套,政局动荡不安,所以他们不打算掺和进来。
结果就是,鲁国没办法再帮忙救纪国了。纪侯没办法,只好把剩下的地方交给了那些支持齐国的人。
这样一来,齐国最终还是把纪国给拿下了。
这场争斗延续了二十多年,对齐国和鲁国的局势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对齐国而言,去掉了身边的隐患,为之后对付鲁国打下了基础。
对鲁国而言,不光是少了个能直接攻打齐国都城的小伙伴,更关键的是:身为老大,眼睁睁看着小伙伴被灭,这让它的威信大跌,其他小伙伴也不敢再指望它了!
山东和河北之间的局势,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第二回合:直接交手,互有胜负,鲁国稍占优势。】
后来,因为两国关系越来越差,齐鲁两国就直接打了起来。
在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位置的时候,鲁国站边了公子纠,还派军队去阻拦小白。
所以,当公子小白回到国家当上国君后,他马上就安排了攻打鲁国的行动。
两边先在乾时这个地方打了起来,结果鲁军被打得惨败,鲁国没办法,只好杀了公子纠,还把管仲给送回去了。
一开始,齐鲁两国交战,最后是齐国赢了。
不过,在后面两次的对战中,齐国都输了。
齐桓公刚当上国君没多久,为了报复鲁国之前支持公子纠的行为,他就派鲍叔牙带着军队去攻打鲁国。
结果,“趁劲儿正足”的场面出现了,长勺一战,鲁国把齐国打得大败。
过了好几个月,齐国和宋国手拉手结盟了,一起商量着攻打鲁国。
不过,鲁国先把宋军打败了,齐国没办法,只好撤退,这其实也算是吃了败仗。
可以说,齐鲁两国交手三次,鲁国赢了两场输了一场,略占上风。
很明显,现在鲁国还是很强大,齐国用武力根本拿鲁国没办法!
山东和河北要想分出谁更强,还得再比一比发展速度,赛一赛谁的策略更高明。
【第三回合:管仲的“经济战”】
打了好几次鲁国都没占到便宜,齐桓公就先停了对鲁国的攻打,转而专心处理起国内的事情来。
齐桓公让管仲来帮忙治理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很快齐国的实力就强了起来,慢慢超过了鲁国。
当然,管仲在努力搞好国内事务的同时,也没闲着,他给鲁国来了招“经济杀手锏”——通过种桑树把鲁国给“灭”了。
那时候,鲁国和它的小兄弟梁国在织布上很有一套,织出来的缟布又轻薄又细腻,名声响遍了整个天下。
因此,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除了日常耕种土地,还会靠织布来挣点外快补贴生活。
管仲建议齐桓公先穿上鲁缟做榜样,还提倡齐国百姓都穿鲁缟,同时让齐国的商人们多多买进鲁缟。
这样一来,鲁国和梁国的纺织品出口需求大涨,价格也跟着提升了!
鲁地和梁地的老百姓看到纺织能赚钱,于是都争先恐后地去从事纺织行业。
结果,大伙在田里种桑树养蚕,很多农民都忙起了织布,慢慢地就不怎么种地了!
就这样,齐鲁两地的贸易往来慢慢变成了这样:鲁国人织布卖给齐国人,然后再从齐国人那里买粮食回来。
管仲瞅准时机到了,大喊一声:“从现在开始,不准再从鲁国和梁国买白绢了!”
与此同时,齐国往外卖的粮食价钱猛地涨了上去!
这下没问题了,齐国人不穿白绢衣没啥大不了的,但鲁国和梁国的人要是不吃饭那可就不行了!
另外,种田这事儿得讲时间,不能指望今天撒种明天就吃上饭!鲁国和梁国好久没好好种地了,结果粮食不够吃,只能赶紧花大价钱从齐国买粮食。
这么一折腾,鲁国和梁国的生产和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实力大打折扣!
【第四回合:鲁国服了】
就在这个时候,管仲的改革越推越广,齐国的军队和经济实力很快就强大了起来。
但是,齐国还是没有先去打鲁国。
国家变强大了,视野得放宽广些!
齐桓公在北杏和众诸侯开了个结盟大会,这是诸侯当老大的头一回。
很快,齐国就找了个借口,说遂国没有参加盟会,然后就出兵把遂国给灭了!
遂国呀,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小跟班。
鲁国这回又没护住自己的小兄弟,声望又跌了不少。而且,因为齐国太强大,鲁国没办法,只好跟齐国结盟,说愿意听齐国的。
不过,等缓过劲儿来,鲁国还是打算再拼一把!
所以,鲁庄公把母亲文姜送到了莒国,打算和莒国联手对抗齐国。
齐国知道了这事儿后,就拉上陈国和宋国一块儿去攻打鲁国。
现在,两边的实力差太多了,鲁国根本打不过,彻底认输了。
从那以后,鲁国就一直“向齐国低头”,听命于齐国了。
【太公的预言】
其实,在齐鲁两国刚建立的时候,他们的老祖宗周公旦和吕尚,就已经对这两个国家的未来做出了挺准的猜测。
来聊聊姜太公的那个预测吧。
当周公旦被封地时,太公好奇地问:你打算怎么治理鲁国呢?
周公回答说:要尊敬长辈,亲近亲人,就是要提拔那些和自己亲近的人。
太公直截了当地说:这样下去就越来越弱了。
周公接着问太公:“你是打算怎么管理齐国的呢?”
太公回答:推荐有才能的人,并且奖赏有功绩的人。
看来,太公和周公这两位老朋友关系挺好的,他们很直白地聊起了怎么管理一个诸侯国,有啥说啥,各说各的想法。太公觉得周公的方法不行,还直接说,照你这么干,你们鲁国会变弱的!
两位政治家的交谈,恰恰反映了齐鲁两国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不同看法。
【用人理念的差异】
鲁国一直遵循着周公旦提出的“尊重尊贵者与亲近亲人”的选人用人原则。
鲁国一直以来都只任用自家的姬姓亲属,不管他们是不是有才能或者立下过功劳。
之前提过,要是从人口组成上来看,鲁国的人才质量那可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由于“重视尊贵与亲缘”的用人观念,导致“当权者缺乏智慧”,使得有才能的人留在民间。
就是说,到了紧要关头,那些当官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候曹刿这样的人才站出来指挥大局。
比起来,齐国在用人方面确实是实打实地选拔有才能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商人背景,他们一起帮助齐桓公变得强大。管仲家里特别穷,早些时候还得靠鲍叔牙资助他呢。
另外,齐桓公后来器重的那几位“不起眼的人物”,其实也都是普通老百姓!
其实,选拔有才能的人,不只是齐桓公这样做,在整个春秋时期,姜姓的齐国都是这样做的!
这样一来,齐国就有了更加厉害,更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管理队伍。
在西周那个一切都按老规矩来的时代,这点可能不太看得出来。不过,等到大变动的时代一来,齐国的这个长处可就显现无遗了!
这么说吧,齐鲁两国相争,齐国也有过不那么出色的君王,鲁国也有过很聪明的国君,鲁国的士兵打起仗来也不比齐国差。但要是说到用计谋、搞外交,那齐国君臣可比鲁国强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周公旦的预言】
在齐鲁两国刚建立的时候,鲁国的老祖宗周公旦也对齐鲁将来的发展说过一些预言。
周公旦被封到了鲁国,不过,他还得留在镐京帮忙辅佐周王,所以,就让他的儿子伯禽去管理鲁国了。
伯禽到了封地后,过了整整三年才回家汇报情况。
周公问:咋来得这么晚呢?
伯禽说:“我打算改改他们的风俗习惯,换换他们的礼仪规矩,得守丧三年后才能除孝,这样才行得通!”
换句话说,那时候的鲁国,除了伯禽带过去的周朝人,主要还有殷商的后代和东夷人。
鲁国认为周礼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道路”和“到哪里都适用的普遍价值观”,硬是要大家都按照周礼来行事。
那时候,姜太公到封国才待了五天就回来汇报情况了。
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呢?
太公回答:“我简化了他们君臣之间的礼节,顺着他们的习俗来。”
齐国做法是到哪儿就随当地的习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周公感慨道:“哎,看来以后鲁国怕是得向齐国低头咯……”
【治国理念】
周公说的话,其实就是指出了齐鲁两国在管理国家上的不同想法。
鲁国一直死守着周礼不放,哪怕到了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都在随着形势变化而调整,鲁国还是固执地坚持着周的礼制。
“鲁国把周礼全学走了!”后来,想学周礼的学者们,都跑到鲁国来求学啦!
大家都知道,周礼啊,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规定得死死的!
在西周那个太平年月,这样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也算得上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好。
然而,到了巨变的时候,这些就变成了限制行动的绊脚石!
这样一来,虽然鲁国一开始还能跟齐国比划比划,但随着齐国改革的不断推进,两国的实力差距自然就越来越大了。
因此,到头来,齐鲁两地几乎没经过什么大战,就分出了胜负!
【外交风格】
而且啊,两边在外交上的表现方式也很不一样!
外交场合里的你来我往、据理力争,这些都是外交上的本事,咱们先不说,真要说起来,还是齐国最有一套。
我们现在说的是外交上的特点。
鲁桓公和齐僖公在一次聚会上结盟,齐僖公对鲁桓公行了隆重的礼节,但鲁桓公只是轻轻摆手回应了一下。
原因是:鲁国享有特殊地位,除了对周天子需要行大礼外,对其他人都不用这么隆重地行礼。
鲁国死守着他们的“特殊待遇”,这让齐国人很不高兴。当两位国王又一次见面时,有老百姓唱起歌来:都是你太倔犟,害得咱俩国家关系这么僵!
其实,上面这个例子,讲的就是鲁国的外交风格:爱摆架子!甚至是不管不顾后果地摆架子!
前面说过,在抢纪国这块地盘时,齐国和鲁国都想拉拢有“小霸”之称的郑国站在自己这边。
鲁国因为在外交上摆架子,对郑庄公不够尊重,结果导致郑国一度转而亲近齐国。
对大国都这样,那对待小国就更爱“装腔作势”了。
因此,鲁国虽然有很多小盟友,但这些小盟友并不亲近依附鲁国,他们之间仅仅是维持着表面上的礼貌关系,并没有成为鲁国在竞争中可以依靠的帮手!
在外交手段上,鲁国比不上齐国,这不光是能力上的差距,更是态度上的大问题!
齐鲁两地的争斗,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两千好几百年。
但是,它在竞争过程中产生的几个规律,挺有意思的!
谁要是觉得自己手里攥着的就是那个绝对正确、理所当然、哪儿都适用的价值观,那他就该小心了,走下坡路不远了。
哪个阶层的人如果停滞不前,那他们的发展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那些“手下小弟多”的人,往往斗不过“朋友遍天下”的人。
历史一遍遍证明了上面的道理,以后也会不断证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