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官场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汉人地方官最高为布按”。但如今看来,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事实上,在整个乾隆朝,汉臣担任督抚的情况虽然较少,但还是有存在的。不过,汉人担任督抚的总数远低于旗人,且所占比例不到旗人的三分之一,而其中总督这一职位,汉人的比例更是不到四分之一。
清代皇帝常挂在嘴边的“满汉一家”口号,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深刻矛盾。越是宣扬这种口号,越能看出满汉之间并非真正的一家人。在各省总督的任命上,清朝的基本原则也是偏重满洲、压制汉人,体现了满汉分治的现实。
在皇帝的眼中,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等重要职位,汉臣的参与似乎并不为难,唯独总督一职却从不轻易授予汉人。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可以解析。首先,明代设立总督的初衷,是让京官到特定的地区负责军务,协调一个或多个省份的防务。而尽管清代对总督职位进行了地方化调整,但这一职务的军事性质并未改变。
清代的中央官制实行满汉双轨制,各部院衙门内的官员既有满族也有汉族。因此,从制度的层面来看,清朝的统治者并未完全剥夺汉人担任各部尚书的机会。然而,若从品级来看,自雍正帝起,各部尚书被统一为从一品,这一品级是实实在在的,毫无水分。
虽然各省总督名义上也是从一品官职,但在官方文献中,比如《大清会典》,总督的正式品级仍然被视为正二品,这表明总督的职位实际上略低于尚书。此外,清代的加衔制度也非常讲究,虽然总督通常会加上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衔,但并非所有总督都会加兵部尚书衔,这要视总督之前的官职而定。例如,若一位在京的尚书出任总督,必然会加上兵部尚书的衔,而如果是从其他职务升任的总督,是否加衔则要看皇帝的决定。不过,自道光年间起,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已渐渐成为一种固定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总督是否加兵部尚书衔,实际上他们在辖区内的权力并未受到影响。总督的权力涵盖了军政、民政、司法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皇帝在任命总督时一向非常谨慎。尤其是乾隆帝,对汉臣有很强的成见,认为他们不足以信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汉人担任总督的机会极其稀少。乾隆中期,全国八个总督的职位几乎全由满洲人担任,十五个巡抚中,汉人只占五席。因此,汉人官员私下抱怨,认为在地方上能做到布政使或按察使已是极限。
相比之下,六部尚书的职权相对较小,虽然他们是从一品官员,但实际上管理的事务仅限于本部的范围,往往难以拥有实质的决策权。不同于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他们没有最高决策权,所有的政策执行由各部完成,这也使得尚书们难有作为,特别是像户部、刑部这类涉及到财政和刑法的部门,成效更难衡量。而刑部尚书若能在任期内不做几项处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督则不同,他掌管的是一个或多个省份的军政事务。只要能确保辖区内的民众安定,财政无亏空,即便没有显赫的政绩,也算是完成了基本职责。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时的赈灾或军队出征时的协同作战,总督的表现就能被视为突出政绩,甚至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奖赏,如加封太子太保或升任大学士等职衔。
总的来说,总督一职的工作性质与尚书大不相同,这也是为何总督极少被调回京师的原因。皇帝提拔一位尚书并不困难,但要培养一位得力的总督,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事实上,清代并未出现过地方督抚造反的情况,这与清朝皇帝对地方督抚的严格约束密切相关。根本原因,依旧是重满抑汉的政策。由于多数总督为满洲人,他们自然不会反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满洲的利益群体。而对于汉人,尤其是汉人担任总督,皇帝始终心存疑虑,尤其是在满洲政权的基础上,始终认为让过多汉人掌控重要地方职务,可能会存在威胁。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因收复武昌而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有一位军机大臣警告皇帝,曾国藩虽然通过湘军收复了武昌,但若让他担任巡抚,这不亚于让太平军控制政权。咸丰皇帝迅速改变决定,最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才勉强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的职位。
综上所述,总督在汉人眼中被认为是一个更有含金量的职位,但这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对于满洲人来说,总督的权力与职位比尚书更为重要,汉人的“总督含金量”则更多反映了满汉体制内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