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建中四年,似乎被某种诅咒所笼罩,接连发生了几起奇异的兵变事件。首先,泾原军因厌恶长官提供的糟糕伙食,突然发动叛乱,并顺利攻占了长安。唐德宗被迫逃亡至奉天。接着,原本负责平叛的主力军——朔方军,竟也在关键时刻发生叛变,唐德宗再次不得不流亡到梁州。
自安史之乱之后,朔方军一直是唐朝朝廷最为依赖的边防军队,历任的节度使中,最为知名的当属郭子仪。然而,今年,郭子仪去世才两年,朔方军竟然发生了反叛,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与泾原军那种无序的哗变不同,朔方军的叛变实际上是节度使李怀光蓄意策划的。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从平叛功臣一跃成为叛唐逆臣,这一转变之快,简直让人措手不及,而他反叛的理由也极为荒诞。
唐朝的李姓名将数不胜数,其中很多都并非汉人,而是赐姓的胡人。比如,契丹出身的李光弼、李怀仙,高句丽的李正己(李怀玉),奚族的李宝臣,粟特的李国臣,沙陀的李克用等。李怀光则是渤海靺鞨族的后裔,远祖为柔然人,本姓“茹”,因其父功勋卓著,才被赐姓李。
李怀光自少年起便投身军旅,在郭子仪麾下服役,并凭借过人的能力获得了郭子仪的重用。逐渐地,他被提拔为邠州、宁州、庆州三州的都将。郭子仪退役后,朔方军被拆分,李怀光先后担任了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
当泾原兵变爆发时,李怀光正率军在河北作战。得知唐德宗遭遇困境,他立刻带领军队向奉天进发。那时,正值泥泞路况,李怀光不畏艰难,带领军士从蒲津渡过黄河,成功击溃敌军骑兵,并迅速赶到奉天,成为全国首支抵达的勤王之兵。
此时,叛军正在猛烈进攻,唐德宗被箭雨射中,险些丧命。唐军兵力不足,已然浴血奋战了一个多月,眼看就要崩溃。李怀光的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他带领的唐军迫使叛军撤退,奉天得以保全。
然而,李怀光心怀不满,原本期待皇帝的嘉奖,却只收到一纸诏书,要求他“乘胜追击,光复长安”。李怀光感到自己被轻视了,他不禁在心中抱怨:“干完一场战斗,连一点实质性的奖赏都没有,难道只是口头上的表扬?”他心里有很多话想与唐德宗说。
李怀光的抱怨源自他一路从河北到奉天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满于朝廷内斗与腐败,他将矛头指向了卢杞、赵赞和白志贞这些权臣。卢杞是继李林甫、杨国忠之后,另一位宰相,他屡次陷害忠良,尤其是对杨炎、颜真卿等人施加迫害。而赵赞作为卢杞的党羽,推动的苛税政策引发民怨。白志贞则是破坏禁军的罪魁祸首,任职期间,他滥用职权,以虚报兵员充数,导致泾原兵变时禁军根本无力支援。
李怀光一边抱怨,一边没想到这些话已经传到了卢杞的耳中。卢杞担心李怀光得势后,可能会威胁到他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在唐德宗面前提出意见:“当前叛军士气低落,若宴请将士,拖延时间,可能会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唐德宗觉得卢杞的话有道理,便下令李怀光速速追击。
李怀光虽心有不满,但依然执行命令,带着怒气继续前行。当他行军到咸阳时,却始终不愿继续前进,而是频繁向奉天发出奏折。唐德宗终于察觉到事情的不对劲,而在不久后,李怀光与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会合。
然而,叛军首领朱泚抓住了这一时机,准备反攻。李晟建议李怀光:“现在是绝佳机会,若叛军缩在长安宫苑,我们难以攻破,现在敌军自投罗网,正是我们反攻的时机。”李怀光却不以为然,他心想军队刚到,士兵和马匹都已经疲惫,暂时无法出击。
李怀光的这种消极态度令李晟错失了进攻的最佳时机。唐德宗意识到李怀光心情不好,遂将卢杞、赵赞、白志贞等人贬职,并根据李怀光的要求,处死了监军太监翟文秀。尽管唐德宗未能满足李怀光全部要求,但已经尽力表示了诚意。
然而,李怀光似乎永远不满足,他再次提出要求:“神策军的供应标准太高,朔方军未能得到平等对待,我要求将神策军的粮草标准降下来。”李晟心中暗自不满,但表面上装作答应:“现在您是全军的主帅,粮草分配完全由您决定。”
随着时间推移,李怀光变得越来越强硬,他开始与唐朝朝廷产生裂痕,最终做出了叛国的决定。李怀光联合朱泚准备反攻奉天,这一举动使得唐德宗再次陷入逃亡状态,连夜逃往梁州。
李怀光的反叛,似乎是由一种青春期的冲动和不理智的决策所引发的。类似的荒诞局面并非孤立的。正如泾原兵变,它的背后同样充满了离奇和无理的因素。朝廷深陷三大顽疾,导致了这些怪异现象的频繁发生。
开元末期,唐玄宗推崇武功,使得武将地位急剧上升,藩镇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虽然叛军被平定,但武将的势力却始终难以遏制,逐渐演变为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兵变和权力斗争的频繁出现。
这些武将多出自军功世家,他们大多没有文官的忠诚观念,对于朝廷的依赖较弱,因而他们的反叛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李怀光与朱泚,便是这种藩镇割据和武将反叛的典型代表。
当武将失去对朝廷的信任,并且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时,叛乱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李怀光本欲与朱泚分天下,但当他与唐德宗翻脸后,朱泚也迅速与他决裂,最终导致李怀光的失败。即使李怀光初期设法联合叛军,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这一切,都与唐朝内外的复杂局势息息相关。武将与文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朝廷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军权,导致了这些无法预料的反叛和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