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延安保卫战正处于激烈阶段。一天傍晚,旅部侦察参谋刘振忠急匆匆地找到了班长郝贵生,安排了一项特别任务:“敌人正疯狂向绥德方向推进,威胁到我们部队活动的区域。上级决定,让你带上两名精干的侦察员,前往清涧县东三岔口地区,侦察敌人的兵力、装备和供给情况,并尽量抓一名重要的‘活舌头’,时间三天,越快越好。”
郝贵生听后,心里顿时激动起来。最近两个月他一直未曾抓到俘虏,手痒得不行。看到其他战友在战斗中屡次立功,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今天的任务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
刘参谋打开地图,耐心地为郝贵生指点路线,并特别叮嘱了沿途需要注意的事项,任务安排得非常详细。最后,刘参谋拍了拍郝贵生的肩膀,严肃地说道:“任务艰巨啊!”郝贵生立刻回应道:“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他敬了个礼,转身快速回到班里。
郝贵生决定带上董子华和李根根执行这次侦察任务。董子华比郝贵生年长一岁,身高比他高出不少,身体壮实且能干,是上次抓俘虏时的得力帮手。李根根虽然是新手侦察员,但胆量大、身手灵活,原本是团里的优秀骑兵通信员,潜力巨大。
三人换上便衣,背上美式铁把冲锋枪,每人腰间别上短刀,打扮得与敌人的搜索队几乎没有区别。任务紧急,夜已深,他们没有再耽搁,带着侦察员的装备,踏上了执行任务的征途。
深夜时分,他们一路前行,走了20多里地,天刚微亮,已到达刘家茆村。村里空无一人,郝贵生拿出地图一看,离三岔口还有十几里路。考虑到这片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变化莫测,三人决定在村子里先行隐蔽,待白天观察敌情,休息后再计划夜间行动。
当晚,三人继续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跋涉,终于在午夜接近三岔口。远远地便看到一片烟火和忙碌的敌人,显然是敌军刚刚抵达,人数约有一个营左右。尽管他们有机会进入村内进行侦察,但郝贵生考虑到这里的信息价值不大,决定绕道而行,选择在清涧县与三岔口之间的刘家弯继续侦察。
沿着小山沟前行,走了十二三里路,天色即将亮时,他们找到了一座窑洞,并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说每天都有敌人三三两两经过这里,但他并不清楚敌人的具体行动。听到这些话,三人顿时心生欢喜,决定在这里隐蔽等待时机。敌人少则抓,敌人多则观察,决定不放过任何机会。
然而,等了整整一个昼夜,连一个敌人的影子也没看到。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三人干粮早已吃光,已经24小时没有吃过一口东西。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到附近的田地里,拾起一些刨剩的小洋生姜,点火烧着吃。
就在夜幕降临时,三人一边吃着简单的生姜,一边商量着如何抓捕敌人,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变亮。
第二天清晨,三人依旧隐蔽在路旁的篙草里,继续等待敌人的动静。终于,在上午11点钟,来自清涧县方向的敌人通信兵出现在他们眼前。
董子华急忙问:“班长,动手吗?”郝贵生虽然已经等得心急如焚,但他冷静地判断,这些人不过是些小喽啰,抓一个也得不到重要情报。于是,他决定忍耐,放过了这帮人。
见在这里等下去难有突破,郝贵生提议继续前往清涧城郊或城里,说:“要想抓到老虎,就得进深山。”两名战士表示同意,于是三人再次出发。
此时,大家肚子饿得厉害,但任务至上,三人硬生生忍着饥饿,步履匆匆地走了四个多小时。终于,他们在傍晚时分到达了距离清涧县3里多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村子不大,但敌人的数量却令人警觉。山沟里的九层窑洞中住满了敌军,村边的空地上匪兵成群结队地走来走去。郝贵生推测这里很可能是敌人后勤补给的一个重要据点,决定混进去侦察。
三人靠近村口,郝贵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们明白,在这种时候,一点小小的慌乱都可能暴露身份。于是,他们大模大样地朝村口走去。
忽然,村口出现了两个敌人的哨兵,凶神恶煞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你们是哪部分的?”哨兵质问道。
“我们是2083部队搜索队的。”郝贵生毫不慌张,答道。
“来干什么?”
“我们从绥德县闫家满来,准备和你们长官联络情况,然后去延长县找2074部队。”
哨兵上下打量了郝贵生,随后问:“有什么证明?”
郝贵生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敌军29军便衣队的符号,递给哨兵。哨兵看完符号,依然警惕地盯着郝贵生,似乎还想要问些什么。
郝贵生心里一动,随即提高声音说:“别的岗哨没这么啰嗦,怎么你们特别认真,是不是长官给你们发‘双薪’了?”说完,郝贵生提了提冲锋枪,目光锐利地看着哨兵。
哨兵愣了一下,最终只是摆摆手,示意三人通过。
一进入村庄,三人便遇到了许多匪兵拿着空布袋走来走去。通过询问,他们得知这些人正是去东边领取粮食,验证了郝贵生之前的判断:这里确实是敌人的供给站。
郝贵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急忙与其中一个匪兵搭话,说自己也是去领粮的,便跟着他一起走。走了几步,来到东边一排窑洞下,发现前面空场上已聚集了许多匪兵,大家正在领取粮食。
此时,一个高个子副官正在指挥着下面的匪兵:“你们七连才领了500斤粮食,怎么还来要?粮食都不够,别的连队还想不想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