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时任副总长的李达有幸前往四川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安顿好一切后,他迫不及待地前去探望自己曾经的战友——邓华。邓华当时正在四川担任副省长,而李达的到来,则是一次久别重逢的相见。
那天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李达到达邓华的住所时,并没有提前打招呼。邓华正在外面忙着处理一些事务,完全没有料到李达会突然到来。于是,李达便在邓华家中耐心等待。大约半小时后,邓华提着一个菜篮子回到了家,当他看到李达站在屋里时,愣了一下,随即放下了菜篮子,急忙走上前去与李达握手。两人对视的瞬间,邓华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激动,他语气略显惊讶地问:“你怎么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李达笑了笑,轻松地答道:“我来看看老领导,难道还需要提前通知吗?”
邓华拉着李达坐下,关心地说道:“你才刚刚出来工作不久,又是副总长。你来了,不提前告诉我,怕是会给你带来麻烦。”听了邓华的话,李达的眼眶突然湿润了,他深情地说:“我不怕麻烦,如果怕麻烦,我就不来了。司令,你可要保重身体啊,等待机会,但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这番话让邓华的脸色变得严肃,他目光深邃地看着李达,问道:“那我还是我吗?”李达点了点头,坚定地回答:“你还是那个在抗美援朝时,勇敢无畏、决心满满的邓华。”
邓华听后,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无奈:“我最怕的就是在地方待久了,失去了曾经那种锐气和棱角。”李达显然明白邓华的心情,邓华依旧非常留恋军队的日子,那段岁月是他最为珍视的时光。
邓华的身体状况此时也已经不容乐观。尽管在前往北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后,他的境况有所改善,工作也变得繁忙起来,但邓华依旧不曾改变那种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他经常亲自带队下基层,深入调研,成效显著,然而,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也让他的身体逐渐透支,情况愈加糟糕。李达注意到邓华明显消瘦,便劝他要注意保养身体,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有机会继续为国家贡献。”
李达在邓华家里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到自己住处。如果不是邓华亲自劝他早些休息,他几乎不想离开。毕竟,两位老朋友有近十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刻的相聚对他们来说格外珍贵。
大约一个月后,军委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会议的间隙,李达看到粟裕、肖克、杨成武等人聚集在休息室时,他突然回忆起自己上次去成都探望邓华时,邓华提到过的那番话:“我怕在地方待久了,部队的棱角就磨没了。”李达不禁感慨万千,便提议:“不久前我去了一趟成都,见到了邓华同志,他当时提着菜篮子去买菜,身体很消瘦。我看,大家应该帮忙说一说,争取让他回到部队,这样下去不行啊。”他的提议引起了在场老同志们的热烈响应。最终,粟裕提出,还是由宋时轮去找叶帅,帮忙打个招呼,看看能否让邓华重回部队。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宋时轮就向叶帅反映了邓华的情况。
经过一番努力,邓华终于在1977年得以回到部队,担任军科副院长,并成为中央军委委员。李达的心愿也终于实现,他为老朋友的归来感到欣慰。
李达与邓华之间的战友情,深深扎根于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的岁月。实际上,二人最早的交情,便是在抗美援朝时期。1953年,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被调回国内担任总参军训副部长,毛主席决定让李达担任志愿军参谋长。此时,志愿军的代司令员兼政委正是邓华。
邓华虽然与李达的接触不多,但他早已听闻李达的才干,并对他寄予厚望。李达赴朝之后,正值志愿军筹划夏季攻势,每次作战行动,李达都会亲自前往一线进行勘察,提出多套作战方案供邓华决策,邓华对李达的军事指挥能力充满了信任与肯定,称李达为“诸葛先生”。
虽然李达担任志愿军参谋长,年纪比邓华大五岁,但邓华对李达的尊敬始终如一。每次开饭时,李达没有到场,邓华便不动筷;开会时,邓华总是等李达到场后,才与他一起入场。李达也对邓华的军事才能和为人处世的谦逊心生敬意,二人因此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正是这种源于战场的深厚友谊,使李达在邓华的困境中,毫不犹豫地为他奔走,争取他重返部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