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叡,后世的评价其实是两极分化的。
现代的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曹叡应该算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期,轻松压制四位辅政大臣,对抗吴蜀联盟,刺杀轲比能摆平鲜卑,派司马懿平定了辽东。这些成绩,都是无可争议的。
但同时,在正史上,曹叡得到的评价却极低。
在《三国志》当中,曹叡得到的评价是: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
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曹叡这辈子,到底都有哪些成绩?又有哪些过失?
先说曹叡的成就。
在曹叡的成就当中,首先要说的,自然就是他的权术。
客观来说,曹叡的权术,肯定是合格的,甚至堪称优秀。在曹叡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甄宓,因为种种原因,被他爹曹丕赐死了。此后,曹叡不得不隐忍数年,在父亲非常不喜欢自己的情况下,完成夺嫡任务,最后成功当上皇帝。
而在当上皇帝之后,面对四位辅政大臣,以及逐渐崛起的魏晋世家大族,曹叡以一种非常强硬的手腕,压制了他们,迅速坐稳了皇位。在曹叡活着的时候,魏国上下,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曹家的皇位。不管是那些士族大臣,还是曹氏宗亲,亦或者是外戚和宦官,都被曹叡压制的死死的。
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权谋手段,显然是合格的。
而在对外方面,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正是曹叡在位期间,诸葛亮五次北伐,但最后都无功而返。能让诸葛亮五次无功而返,曹叡的本事,自然不用多说。而东吴这边,同样也多次主动进攻,但最后同样都被曹叡挫败了。
除此之外,曹叡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也堪称是一位‘马上皇帝’。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叡亲自前往关中坐镇。而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东吴进逼合肥,曹叡也是亲自带兵增援合肥。
以皇帝的身份,而且是非开国皇帝的皇帝身份,亲自领兵,这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除此之外,曹叡在位期间,幽州刺史王雄曾派出刺客,刺杀了当时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导致鲜卑分裂。这对于后来的历史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司马懿又进攻辽东,迅速平定了辽东的公孙家,也替魏国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而在内政方面,曹叡下令重新修订法律,减免死刑。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曹叡也算善于听取意见,很少独断专行。
在文学方面,曹叡虽然比不上之前的三曹,但放在皇帝这个群体里面,他也算是很有才华了。曹叡本人很擅长写乐府诗,并且有很多作品,流传了下来。
在外交方面,曹叡则是多次接见了外国使团。他在位时期,贵霜和日本等国,都曾经派使者前来朝拜过曹叡。这些外交行为,也极大提升了魏国的影响力。
所以,作为皇帝,在工作方面,曹叡其实是合格的。当然,这个成绩,也仅仅只能算是合格偏上,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优秀。说到底,曹叡没有真正消灭吴蜀两国,没能真正统一天下。
而在过错方面,曹叡的人生,就有很大争议了。
后世史官在批判曹叡的时候,往往会盯着三个点。第一个点,就是曹叡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滥用民力。
客观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过错。毕竟,当时天下还没统一,魏国需要同时面对多个方向的压力。为了维持庞大的边境军队,魏国的国力,本就已经极大的透支。在这种情况下,曹叡滥用民力,而且是为了自己享乐,这确实是应该被批评。
第二个点,则是曹叡赐死了自己的皇后,并且疑似杀了郭太后。
前者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那位被曹叡宠爱多年的毛皇后,就因为探听了曹叡的行踪,直接就被曹叡赐死了。这未免显得有些暴虐。至于杀郭太后这件事,在野史传闻当中,倒是存在。但是在正史上,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
第三个点,则是曹叡疑似养男宠。他养的这个男宠,还是前辅政大臣曹休的儿子。
这些事情,确实让曹叡在后世的评价,被拉低了好几个档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曹叡的这些黑点,基本上都来源于他的私生活。在工作方面,曹叡做的还算是可以的。
至于说魏国算不算亡在曹叡的手里,这件事,我们同样也不好说。
尽管曹叡任命了司马懿做辅政大臣,而司马家后来篡取了魏国。在这个问题上,曹叡确实是有责任的。但在曹叡活着的时候,他也无法预判到司马家后来做的那些事情。
所以,这个责任,曹叡或许要负一些,但肯定不能全算在他的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