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能活到60岁的人已算得上是高龄人物,通常会被认为是“老叟”或“老妪”,并且会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正因为如此,古时常常出现几代人同堂的情形,祖辈、曾祖辈依然健在,而曾孙辈也已出世。这个现象,不仅仅是家族繁荣的象征,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寿命的普遍短暂。
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位特殊的公主,她一生跨越了八个朝代,见证了十六位皇帝的更替,而她亲眼目睹的皇帝就有一半,其中六位是她的后代,这些后代皇帝甚至还要给她行礼。更为戏剧性的是,她还经历了明朝历史上最动荡的两次朝廷大变革。这位公主便是含山公主,她是朱元璋的女儿,活跃于洪武年间,直到天顺年间,在世时享年83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之一。
含山公主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女儿,原名没有确切记载,她的母亲是高丽的韩妃,因此含山公主的血统中掺杂了高丽血统,并非纯粹的汉人血统。中国古代对血统非常看重,尤其是在高贵的皇室血脉中,若出身背景不够显赫,子嗣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含山公主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她之前,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三个女儿,其中包括与他唯一的皇后马皇后所生的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甚至首位女儿临安公主,这些早逝的公主都曾为朱元璋带来过家庭的温暖与子嗣的欢乐。因此,作为朱元璋晚年的女儿,含山公主的出生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和重视。
含山公主的出生,更多地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朱元璋需要与高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确保这个周边小国能够与大明紧密合作,而不至于在大明日益强盛之时反戈一击。韩妃与含山公主的存在正好充当了两国间的“纽带”。事实上,明朝与高丽的关系一直不错。早在朱元璋攻占元大都时,他俘获了许多元朝从高丽劫掠而来的女子。元顺帝逃亡时并未带走这些高丽女子,最终她们被朱元璋所俘。朱元璋看到了这些女子的政治价值,于是决定将她们送回高丽,而这一行为也为两国日后深厚的友谊打下了基础。
朱元璋与高丽的关系逐步加深,在建立了大明之后,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提议高丽国向朝鲜称臣,从而借此保护高丽免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高丽国也深感明朝的关切,答应了这一建议,并且每年向明朝进贡,并送出高丽的“贡女”,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两国的邦交。含山公主的出生正是基于这一政治背景,而她的母亲韩妃,则被视为两国关系的象征。
虽然含山公主并未受到朱元璋特别宠爱,但作为公主,她的待遇自然不会差。在古代,公主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嫁给合适的驸马,以此帮助皇室拉拢外臣,巩固皇权。含山公主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洪武二十七年,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含山公主与官员尹清结婚。尹清在洪武朝并不显赫,但他后来晋升为五军都督府之一的后军都督府的负责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具有非凡的才干。由于尹清并不参与朝廷的争斗,含山公主的婚姻生活较为平静,避免了由于朝廷动荡而带来的祸端。
然而,四年后,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随即大明历史进入了第一个动荡期。虽然朱允炆合法继位,但由于其在继位过程中跳过了儿子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辈,导致许多朱元璋的儿子们心生不满。为了削弱这些皇叔的势力,朱允炆展开了大规模的削藩,最终导致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这场剧变不仅震动了皇室,也让朝廷陷入了混乱。然而,含山公主和尹清并未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两人并不显眼,最终成功避开了这场风波。婚后不久,含山公主与尹清育有两子,尽管尹清的具体生卒时间未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他在含山公主之前去世。
含山公主的不显赫,直到朱棣登基后才有所改观。作为新皇帝,朱棣为自己的姐妹们加封了长公主,但含山公主直到永乐三年才被封为长公主,这显示了她在朝廷中的低调与沉寂。永乐十五年,在朱棣的指示下,含山公主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公主府,而根据明朝的规定,公主一般应在婚前就拥有自己的府邸,含山公主的府邸直到她37岁时才得以建成,可见她的地位并不被重视。
然而,正如“只有熬过别人,才能迎来自己的辉煌”这一句话所言,含山公主的命运最终迎来了逆转。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长子朱高炽继位。不同于父亲,朱高炽一上任便对长辈们进行了册封,其中也包括了含山公主。她被封为“大长公主”,从此开始享有荣宠,并逐渐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含山公主的地位也逐渐攀升,她亲眼见证了许多皇帝的更替。她送走了侄子明仁宗朱高炽,接着迎来了侄孙明宣宗朱瞻基,再到朱祁镇登基。她也亲历了历史上的重大变故——土木堡之变,见证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并见证了夺门之变后朱祁钰复辟。含山公主不仅在政治上见证了这些历史的风云变幻,还被宗室尊敬,成为大家敬仰的长辈,连皇帝见了她也要行礼。
直到天顺六年,含山公主在八十二岁时离世。朱祁镇对她的去世深感悲痛,特意停朝一天,亲自为她处理后事,并祈求她的安息。以她的长寿与尊贵地位,含山公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之一,她的一生可谓是跨越了多个时代,见证了大明的盛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