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嫔妃降为官女子,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居高位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身份上的打击。清朝历史上,经历过这种命运变化的嫔妃并不多,其中,道光朝有两位,分别是睦答应和蔓常在,而咸丰朝也有一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位特别的宫女——蔓常在的故事。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蔓常在的家族背景并非纯正的满洲人,而是汉人。她的高祖父名为刘嗣兴,曾担任司库等职务。从家族的历史来看,蔓常在的祖上原为汉人,但通过多代的接纳与融合,逐渐满洲化。从她的祖父阿克当阿开始,家族便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他曾担任过多个要职,包括粤海关、淮安关等地的关监督,以及镶白旗蒙古副都统等职务。而蔓常在的姑姑更是嫁给了亲王的第六子肃顺,这些联姻无疑为她带来了不少荣光,尽管她的父亲仅在宫中担任侍卫职务,未能取得太大成就。
正如许多包衣家庭的子女一样,蔓常在没有其他的出路。她的家族背景决定了她必须参加宫女选秀,而道光十一年二月,蔓常在幸运地脱颖而出,成为宫中的一员,被封为蔓常在。入宫后的初期,她因其年轻的容貌和聪慧的头脑得到了道光帝的一些宠爱。甚至在同年四月,她还曾获得道光帝赏赐的绣绿缎八元花卉补子一副。但她的幸福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蔓常在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她常常得病,不仅是外感风寒,连咳嗽风疹等常见小病也总缠身。尽管她外貌端庄,但病弱的体质和时常让人担心的健康问题,使得她逐渐失去了道光帝的宠爱。
进入道光十三年,蔓常在仅仅入宫两年的时间里,便被降为答应,改名刘答应。这一变化标志着她在宫中的地位急剧下滑。更令人心寒的是,尽管道光帝在同年十二月为其他妃嫔发放了银两,唯独没有给刘答应任何赏赐,这也凸显了道光对她的明显冷落。时间推进至道光十五年,蔓常在的命运出现了更为戏剧性的转折——她被直接降为官女子,身份转变为宫中的普通宫女。
这次降职引发了宫中的一阵风波,显然,这一降级并非因健康问题所致,而是因为蔓常在触犯了宫中的一些禁忌。道光帝不但因刘官女子的事训斥了孝全皇后,还对她的家人可能与宫中太监的往来进行了严厉调查。最终,确凿的证据揭示了刘官女子通过太监与自己的娘家人秘密往来的事实。清朝有严格的宫规,妃嫔不允许与外界接触,更不能私自与家人通信或交换物品。违反这些禁令的后果非常严重,尤其是像蔓常在这样地位曾经较高的人,一旦被发现触犯禁规,便会迅速遭到严厉惩罚。
尽管蔓常在最终没有像睦答应那样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依旧无法逃脱被宫女身份彻底定性的命运。她的精神与身体都因长期的打击而遭受了沉重的折磨。到道光二十二年时,蔓常在终于因病去世,享年仅二十多岁。
与睦答应相比,蔓常在的结局显得更加凄凉。睦答应虽然也曾遭遇过降职,但在两年后她被重新追封,最终得以葬入皇陵。而蔓常在则没有这种幸运,她死后并没有得到任何追封,道光帝对她的宽容和悔意似乎永远也没有出现。蔓常在的遗体,可能并未葬入皇陵,而是被埋葬在六股道或曹八里屯的较为简陋的园寝中。
蔓常在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清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一个曾经可能拥有辉煌前途的女子,最终因健康问题和违反禁规,沉沦至官女子的地位,最终为历史遗忘。
参考资料:《清史稿》《内务府· 敬事房》《清宫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