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8年,吴起率领魏国的精锐大军向西进军,目标直指秦国。他一路攻占了郑邑附近的要地,先后夺取了洛阴(今陕西大荔县)和郃阳(今陕西合阳县),随后一路挺进至郑县(今陕西华州区)。在郑县,吴起不但军事上取得胜利,还亲自主持修筑坚固的城池,为魏国巩固西部防线打下坚实基础。至此,魏国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并设立了西河郡,吴起被任命为首任郡守。
西河地处魏国通向西部的战略要冲,吴起对这片土地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使当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还将城墙加固得坚不可摧。在他的严密守卫下,秦军不敢轻易南下侵扰。吴起的声望日益提升,魏国国君魏武侯对他敬重有加。
某次朝会上,吴起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向魏武侯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某次朝见时,群臣沉默寡言,只有楚庄王一人自言自语。朝会结束后,楚庄王满脸忧愁。一位大臣问他:“大王,为何您每次下朝时都愁眉不展?”楚庄王答道:“我听说,一个诸侯若能让大臣做他的老师,则必能称王;若能让大臣和他成为朋友,坐而论道,则能称霸;若大臣都感到自己不如他,缄默不语,那将有亡国之虞。今日朝上大臣一个个沉默不语,岂非预示着危机?”
吴起讲到此处,特意观察魏武侯的反应,继而说道:“同样的情形,当年的楚庄王满面愁容,而陛下您却面带笑容。”魏武侯这才意识到吴起的用心,连声道歉:“原来如此,老天派您来指正寡人的过错!”自此以后,魏武侯便将吴起视作自己的老师。
吴起理所当然地认为,凭借魏武侯的赏识,国相之位非自己莫属。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魏武侯却任命田文为国相。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击中了吴起,他百思不得其解,田文究竟有何长处胜过自己?怒不可遏的吴起决定亲自去找田文问个明白。
两人见面时,吴起脸色阴沉,直接说道:“看来,能够坐上国相的位置,确实靠的是命运。”田文理解吴起的心情,安慰了几句。吴起接着问:“论治理国家、移风易俗、君臣之义、父子之序,你觉得谁更有能力?”田文谦逊地回答:“我不如你。”吴起又问:“现在陛下更信任谁?如果我们都辞官不干,陛下会舍不得谁?”田文依旧说:“我不如你。”吴起继续追问:“我训练的士兵勇猛无畏,生死只在一声令下,你能做到吗?”田文回答:“不如你。”吴起愈发愤怒:“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任你为国相?不过是因为你的命好罢了!”田文微笑回应:“我也问你一个问题,国君年轻,尚未掌控局势,面对局势复杂,陛下会依靠你,还是依靠我?”吴起沉默片刻,答道:“依靠你。”田文说:“这便是我当上国相的原因。新君刚立,朝政不稳,重用年长且根基深厚的我,是为了稳定朝局。”
吴起恍然大悟。对此,《吕氏春秋》评价道:“吴起只见其长处,不识其短处,知其贤能,不识其不肖。故虽胜于西河,却败于王错,倾覆大难,身死不得善终。”
田文卸任后,魏武侯任命了公叔痤为国相。公叔痤是魏武侯的女婿,论功劳远不及吴起,论根基也不及田文,纯粹靠婚姻关系得位。但公叔痤有一项绝技,是吴起和田文都无法比拟的——他特别善于“做官”。
他深知吴起一直觊觎国相之位,自己若想稳坐国相,必须先除掉这个隐患。借助一名仆人的建议,公叔痤决定施展一计离间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
公元前390年,公叔痤找到魏武侯,先对吴起赞誉有加,称其为难得的人才,继而提醒:“吴起虽留在魏国,是我们的幸运,但魏国毕竟只是个小诸侯国,时间长了,他必觉得庙堂狭小,难以容下他这尊大佛。”这番话触动了魏武侯的敏感神经。
魏武侯问:“那该怎么办?”公叔痤答:“不妨试探吴起,您说想将公主许配给他,看他是否愿意留下,若不愿,则非真心留魏。”魏武侯当即点头同意。
同时,公叔痤劝吴起不要接受公主的婚事。因吴起好色,公叔痤一筹莫展,想用妻子——魏国公主的身份,在吴起面前上演一出“苦肉计”,让吴起望而却步。
一日,公叔痤以“商讨国事”为由,邀请吴起赴宴。宴席上,公叔痤妻子忽然怒气冲冲闯入,公然辱骂公叔痤,揪着他耳朵,模样凶狠似母夜叉。公叔痤虽为国相,却不怒反笑,尴尬陪笑。
吴起见此,得知此女乃公叔痤妻子且是魏国公主,心中暗想:“这女人蛮横无理,居然如此羞辱丈夫,怎么可能娶她为妻?”吴起之前两任妻子都因不顺他心意被他休弃甚至杀害,他无法忍受有这样一个强势女人在家。
其实,这一切都是公叔痤故意安排的戏码,意在破坏公主在吴起心中的柔美形象。公叔痤见吴起脸露嫌弃,知道计谋奏效。
次日,魏武侯喜气洋洋地对吴起说:“你功劳卓著,打算把我的公主许配给你!”吴起却当场拒绝。魏武侯不知公叔痤昨夜所为,误以为吴起无心长留,遂将他逐回西河,继续镇守边境。
吴起蒙受此局,陷入公叔痤设下的陷阱。公叔痤趁机向魏武侯挑拨离间,称吴起不想留魏,甚至教唆魏武侯杀之。公叔痤深知,杀吴起不易,真意是要将其驱逐。
他派人秘密通知吴起:“公叔痤在中伤你,教魏武侯欲置你于死地。”此计甚妙,破坏了吴起与国君间的信任,让吴起孤立无援。
面对局势,吴起明白在魏国难以立足,只能另谋出路。他匆忙上车,带着简单行李,奔向魏国边境。望着渐行渐远的西河,吴起眼眶湿润,仆人不解:“主人您志向远大,连失天下都不动容,此刻为何哭泣?”
吴起擦泪答道:“你不懂,若魏武侯信任我,凭西河险要地势,魏国定能称霸。如今他听信谗言,我辛苦守护的西河终将失于秦手,魏国也将衰亡。”
后事正如吴起所料,秦国夺回西河,魏国走向没落。吴起南下,投奔楚国。
楚悼王熊疑是楚声王之子,雄心勃勃,志在振兴楚国军力。得知吴起来投,楚悼王欣喜若狂,设宴欢迎,并任命吴起为宛地郡守,专责楚国北部边防,抵御三晋威胁。
吴起善于兵法,统筹军务,一年内完成重整任务。公元前389年,楚悼王提拔他为令尹。楚悼王不问吴起籍贯,只看其能否助国,给予丰厚赏赐。
吴起感激涕零,誓死辅佐楚悼王。他上任后发现楚国弊端丛生,主要因大量闲官世袭把持权力,严重拖累国家。闲官不仅不务正业,有时还欺压百姓。
吴起建议推行变法,楚悼王全力支持。变法重点是“三世而收爵禄”,即世袭官员不能超过三代,超限则撤爵没产。此举震动贵族,断绝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吴起还裁撤无用部门,杜绝闲官养闲,严禁官员贪腐。他强调百姓必须“精耕细作或从军”,无业游民和依赖口才谋生的纵横家不得留存。
变法迅速见效,民富国强,军备充实,楚国威名远扬。史书记载:“楚国遂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击败三晋,西伐秦,诸侯畏惧其强。”
然而,变法触动贵族利益,惹得他们痛恨不已,百姓中也有怨言。吴起清楚危机,却无所畏惧,心中唯有助楚强国的理想。
最终,吴起因变法得罪权贵,遭乱箭所杀。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感叹:“吴起以形势不如德,行于楚,却因暴戾少恩,丧其身。悲哉!”
整个故事展现了吴起作为名将和改革者的才干与悲剧,既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