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5月22日,董卓急匆匆前往未央宫,庆祝刘协病愈恢复健康。董卓年届61,权倾朝野,但也因其暴戾手段和杀伐果断招致了不少敌人。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董卓特意指派他最为亲近的部将吕布随行保护。在当时,王允已在暗中筹划刺杀董卓的行动,而董卓此行离开府邸,赴宫面圣,本是一件合乎程序的事,却给了王允实施计划的机会。
当董卓一行抵达北掖门时,埋伏在城外的李肃手持长戟,迅速向董卓发动刺杀。然而,董卓身着坚固软甲,奇迹般未受重伤。他身经百战,深知吕布的威名震慑朝野,于是急声呼喊:“吕布何在?快来救我!”就在这时,吕布走出,但他并没有扑上前阻止刺杀,反而从怀中掏出一道“诏书”,当众宣读了处决董卓的命令。董卓震惊之余,愤怒地斥道:“庸奴,竟敢背叛我!”话音未落,他便被一群刀枪齐下,残忍地杀害。董卓死后,皇甫嵩率军攻入郿坞,斩杀董卓的亲人,并将董氏三族满门抹杀。
在长安城内,董卓死讯一出,士兵们高呼“万岁”,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庆祝这位暴君的死去。董卓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街头,守尸的官吏在其肚脐处点燃火焰,火焰冲天,久久未能熄灭。至于王允为何决定刺杀董卓?他究竟做了什么恶行,令整个朝廷与百姓对他深感厌恶?而董卓亲信吕布,又为何会背叛自己的主公?
董卓的崛起
公元148年,羌人之乱愈演愈烈,朝廷为平息这场持久的战事,向全国征召精锐猛士前往凉州。正如史学家夏曾佑所言:“自羌胡之乱始,汉家精兵猛将,皆齐聚于凉州。”凉州地处偏远,民风彪悍,连女子都能骑马射箭,堪称“生死皆能置之度外”的地方。董卓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步成为了当地的豪强。
董卓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董君雅年轻时曾任县尉,但在不久后辞去官职,家道中落,董卓随父亲返回家乡,过着耕种放牧的生活。尽管如此,董卓天生具有过人的勇武,很快便在羌人中树立了威信,晋升为凉州的兵马从事。董卓的首战便以大破胡人、斩杀千余敌首而告捷,他的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出入战场无往不利,令敌人闻风丧胆。
凭借出色的战功,董卓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并一步步升迁。段颍向朝廷推荐了他,汉桓帝任命他为羽林郎,之后不久,董卓便因军功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权力逐渐增大。然而,董卓为人暴戾,常利用职权拉拢李傕、郭汜、张济等人,组织起私人武装,横行霸道,劫掠百姓财富。
虽有辉煌的军事背景,董卓却常与朝廷不和。特别是汉灵帝认为董卓在凉州的权力过大,决定让他前往洛阳担任“少府”一职,但董卓却上表拒绝,称自己在凉州的使命未尽,百姓和部下都强烈要求他留在凉州,并以此为由回绝了朝廷的命令。显然,董卓已经不再将朝廷放在眼里。
暴行累累的董卓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董卓被任命接管冀州防务。虽然这场起义的爆发迅猛且迅速被平息,但董卓因屡次作战失败,被朝廷免职并判处减刑。然而,董卓的命运并未终结。随着黄巾起义的覆灭,汉朝进行大赦,董卓不仅被赦免,还被派遣到皇甫嵩手下参谋军政。
在军中,董卓渐渐学得皇甫嵩的兵法,并迅速崛起。当韩遂、李文侯在凉州发动叛乱时,董卓再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自私且功利的一面也在这场战争中暴露无遗。即使汉灵帝大权已弱,董卓依然以骄傲自负的态度对待上级,公开羞辱张温,并对皇甫嵩的战功心生嫉妒。尽管如此,他仍然因在汉灵帝临终前的提拔而逐渐掌握更多的兵权,最终暴露出越来越强的野心。
随着汉灵帝的死去,董卓通过自己强大的军力,最终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控者。他废除刘辩,立刘协为帝,并大肆剥夺朝廷权力,实施残酷的统治。董卓不仅无视国家法制,更对朝中士人和百姓进行残忍打压,掠夺财富。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极端的暴行:强迫太后自尽、侮辱公主、屠戮忠臣。
董卓的最终下场
董卓的暴行早已使得许多朝廷高官和士人心生怨恨,王允趁机发动了刺杀行动。通过巧妙的离间计,王允成功拉拢了吕布,最终策划了这场刺杀。192年,董卓在匆忙赶赴未央宫的途中,遭到伏击,李肃突然现身将他刺倒,随后吕布持诏书公开宣判,董卓当场被砍杀。
董卓的死迅速传遍朝廷,许多人表示庆幸。在董卓死后,皇甫嵩亲自带队,袭击了郿坞,将董卓的弟弟董旻及全家斩杀,彻底断绝了董氏的权势。董卓的死象征着一个暴政时代的结束,但他那充满血腥与暴虐的一生,始终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董卓曾有过光辉的军事成就,但由于他过于残暴,最终使自己成为了“义子”刀下的孤魂野鬼。历史的悲剧往往是由过度的权欲和暴力所引发,董卓的死,正是这场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