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与机遇,最终成为了开创洪武盛世的开国皇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那动荡的年代,欲想称王称霸,必然离不开强大的军力支持。而朱元璋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手下猛将常遇春的卓越贡献。为了报答常遇春的恩情,朱元璋竭尽全力扶持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但最终常茂却选择了背离,逃避了这一切。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的关系走到了这样的结局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为了表彰功勋卓著的龙兴功臣,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赏。此次封赏中,仅有六位功臣被封为国公,这些人无一不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然而,在这六位国公中,有一位年仅十五岁,尚无一战功绩,出现在这群老将中,显得尤为突兀。
这个国公的职位,原本是打算传给常遇春的。常遇春曾为朱元璋效力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一年前常遇春在柳河川突发重病去世,这个本应属于他的位置,便传给了他年仅十五岁的长子常茂。
常茂成为了大明朝最年轻的郑国公,年岁虽轻,却得到二千石的高额岁禄。然而,朱元璋的宠爱并不止于此。为了缅怀常遇春的功勋,同时也希望弥补因其英年早逝而未能亲自享受的荣华,朱元璋将所有的爱护与关怀倾注到常茂身上。他让常茂与自己的儿子们共享食物,常常在一起读书,日常生活几乎无异于自己的亲子。同时,为了加强常茂的社会地位,朱元璋还将宋国公冯胜的长女许配给了常茂为妻,提升了他在朝中的地位。而常茂还与太子朱标的妻弟关系密切,成为了大明王朝最显赫的年轻权贵之一。
然而,常茂虽然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起点和良好的资源,却未能善用这一切,最终落得个自毁前程的下场。即使他是“虎父无犬子”的典型,但他的行为却让人看不到一丝光芒,反而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总是成立。
朱元璋为常茂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多次安排冯胜、傅友德等老将带着常茂随军征战,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积累一些军事经验和声望。但可惜的是,常茂始终无法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在长期的随军征战中,常茂唯一值得一提的成就,是在沐英平定云南时,率军登上险峻的悬崖,插上大明军旗,从而扰乱了敌军的军心。然而,除此之外,他所带来的,只有无尽的麻烦。
他不仅贪图享乐,风流成性,甚至沉迷于权力的游戏,做出了一些令人发指的事情。常茂曾多次破坏军中的纪律,与卫军妻女有不正当关系,甚至与父亲的妾室发生了不清不楚的关系。而在家庭中,他与老丈人冯胜的关系更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冯胜一直视常茂为亲子,言传身教,希望他能有所成就,但常茂却听不进去,反而心生不满。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冯胜、蓝玉等人随军北伐,常茂也被安排在队伍中。朱元璋原以为,这次征战能让常茂有所表现,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冯胜很快就递上了一份奏折,指责常茂在军中破坏了军国大事。紧接着,常茂也递交了一份奏折,控诉冯胜在军中以势压人,并揭露了冯胜的一些不光彩行为。两军对峙,紧张的战局尚未明朗,常茂与冯胜之间却因内部纷争而先行爆发,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刻下令将冯胜与常茂各打五十大板,并削去了冯胜的兵权,把常茂召回京城,展开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常茂的错误不可忽视。在北伐战役中,北方统领纳哈出主动投降,冯胜本打算招降纳哈出,以削弱敌方力量,然而常茂误听了随行人员的汇报,误以为纳哈出要诈降逃跑,便冲动之下拔刀砍伤了纳哈出。结果导致纳哈出所带的十万降兵因恐惧而溃散,冯胜的成果因此付诸东流。这一刀不仅砍掉了冯胜的功劳,也破坏了北伐的战略部署。
虽然朱元璋对常茂颇有宠爱,但国事面前,私人感情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常茂因破坏战局被贬至广西龙州,试图从此远离朝廷风波。然而,常茂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荒唐行径,继续在龙州与当地权贵赵贴坚的女儿成婚,并在赵贴坚去世后,插手赵氏家族的权力斗争,压制赵氏正统继承人赵宗寿。最终,赵宗寿反抗,起义反叛,给常茂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勃然大怒,派遣使者召常茂回京。让人意外的是,当使者抵达龙州时,常茂竟突然病逝。朱元璋心生疑虑,尽管有人向他告发常茂诈死,但在经过详细调查后,朱元璋未能找到任何确凿的证据,最终也只能作罢。至此,关于常茂的死因,一直没有确凿的结论。
然而,在今天位于桂林附近的恭城县栗木镇的常家村,揭开了常茂的真相。这个村落原名大立村,后改为常家村,村民皆姓常,并自称为郑国公常茂之后。经过调查,常茂并未死去,而是通过假死逃脱了朱元璋的追查,带着妾李氏隐匿于恭城县,在这里生育了四个儿子,成功延续了常家血脉。
常茂,作为一位名将之后,最终却因骄纵与不懂得珍惜机遇,闯下了许多祸事。为了躲避朱元璋的怒火,他最终选择隐姓埋名,流亡他乡,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常茂的命运,揭示了过度宠爱对一个人的毁灭性影响,提醒我们“捧杀”之可怕。若不是朱元璋的过度宠爱,常茂是否能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