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野心:从共和到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一声枪响彻夜空,标志着清朝几百年统治的彻底崩塌。这一天,起义军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枪炮声响彻夜空,第二天又成功夺取了湖广总督府。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清朝地方官员瑞澂急忙逃亡。蒋翊武和他的战友们几乎没有停歇,在几天内就控制了整个武昌,紧接着,汉阳和汉口也纷纷响应,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
不到两个月,清帝被迫退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可这场胜利虽然来得迅猛,但也随着孙中山手中的兵力有限和北洋军阀的复杂局势而迅速消逝。为了避免国家陷入混乱,孙中山最终选择在1912年2月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接管政权时,表面上满口承诺要维持共和体制。1912年3月10日,他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并声称要拥护民国,甚至认可了《临时约法》。然而,没过多久,袁世凯的野心便显现出来。表面上安抚南方革命派,背地里却收买国会议员,拉拢北洋旧部,为自己打造稳定的权力基础。
到了1915年,袁世凯彻底撕下伪装,公开宣布自己要当皇帝,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这一决定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响,许多曾被收买的政客欢呼雀跃,但更多的人却无法忍受。曾参与辛亥革命的将领蔡锷也对袁世凯的行为愤怒至极,决定挺身而出。
蔡锷忍无可忍,偷偷逃离北京,来到了云南,并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起义,发动了著名的护国战争。他联合唐继尧,带领云南的部队以“护国军”的名义起兵,誓要推翻袁世凯的帝制。消息传开后,贵州、广西等地纷纷响应,反袁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
1916年初,护国军连战连捷,袁世凯的帝制梦彻底破灭。3月22日,袁世凯终于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他的威信已经彻底崩塌。内外的压力让他最终在6月6日因病去世,年仅57岁。
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的庞大权力格局迅速崩塌,各地的军阀纷纷争权夺利。段祺瑞带领皖系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凭借着日本的支持,拉拢了一批老官僚和军人,握有中央政府的实权。而冯国璋则凭借直系的力量在长江流域站稳脚跟,成为了另一股强大的势力。1917年,冯国璋与段祺瑞为了争夺权力频频发生冲突。
与此同时,北方的地方势力也逐渐崛起。山西的阎锡山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牢牢掌控着山西,成为了“山西王”。东北的张作霖则通过与日本的勾结,将东北变成了自己的领土,建立了坚实的统治基础。
南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孙中山在1917年成立了军政府,企图通过这一组织收拾残局,但由于财政困窘,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孙中山始终未能实现统一。陆荣廷虽然表面支持孙中山,但实际却只顾自己扩充势力。
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持续了近十年,地方军阀不断互相争斗,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1918年,段祺瑞和冯国璋发生了直皖战争,冯国璋战败后撤回了南方。1920年,张作霖与直系联手推翻段祺瑞,但最终没有得到实质性好处,反而让直系的力量更为强大。
孙中山方面的北伐计划几次遭遇失败,直至1926年,北伐战争才真正开始。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发起北伐,目标是统一中国。这支军队不仅有黄埔军校培养的新兵,也有地方军队的加入。仅仅几个月,武汉三镇便先后被攻占,接着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沦陷。
然而,1927年蒋介石突然转变策略,发起“清党”,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上海的青帮头子杜月笙协助蒋介石,发动了血腥的镇压,工人纠察队的成员惨遭屠杀,黄浦江边几天内染红了血。
经济崩溃:民众疾苦
民国的经济在其成立之初就并不稳固,到了后期更是雪上加霜。直到1935年,市面上依旧流通着各种乱七八糟的钱币,其中银元种类繁多,如“袁大头”、“孙小头”,甚至还包括从墨西哥传入的鹰洋。此外,各地还有大量的私铸币流通,民众在交易时只能依赖银秤,而商人们则得带着算盘计算,不知道哪种货币才能信赖。
1933年,宋子文(后来的宋美龄之夫)成为财政部长,他着手进行法币改革,打算统一发行纸币。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牢牢控制着银行、矿山和工厂,宋子文虽有心整顿经济,但也难以突破这些家族的控制。结果,法币改革刚开始实施不久,就迎来了抗日战争,财政的漏洞愈发严重,政府的经济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1942年,河南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灾情加剧。蝗灾和旱灾导致农田颗粒无收,但当时的重庆政府忙于与日本作战,依旧强征军粮,毫不顾及民众生死。最终,河南饿死了300万人。与此同时,延安的共产党则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依靠自给自足的方式度过了难关。
战争泥潭:内外交困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民政府陷入了深深的泥潭。蒋介石一度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认为只有彻底消除共产党威胁才能集中力量抗击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虽然忍气吞声,但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终于被逼上了抗日之路。
1938年,台儿庄战役爆发。李宗仁带领桂系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在坚强抵抗下,成功击退了日军,歼敌过万。然而,中央军主力却未能及时支援,反而忙着与共产党对抗,表明其“防内优先”的态度。
1940年,彭德怀发动了百团大战,带领数万装备简陋的部队开展了猛烈的游击战。经过三个月的战斗,成功恢复了晋察冀的多个县城,并摧毁了大量日军的设施。
然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政府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恢复。特别是官员腐败、民生困苦、经济恶化,使得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完全破灭。
军事失利:政权终结
1947年,国民党在战场上接连遭遇重大败绩。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带领的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围困,经过三天激战后,张灵甫战死,整师全军覆没。
1948年,辽沈战役再次重创了国民党。蒋介石和卫立煌在沈阳防守问题上意见不合,导致指挥失误,沈阳及锦州相继失守,东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