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二野第12军成功解放了四川的邛崃城,副军长萧永银亲自带领军部进驻城内,展开了接下来的安置和部署工作。
就在这一天的正午时分,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在邛崃城外响起。萧永银副军长在听到枪声的瞬间,意识到局势已经非常紧急——敌人已经逼近军部的大门口,形势岌岌可危!
来袭的敌军正是李文所率领的第五兵团第90军,他们的到来显然并没有善意。第12军立刻与敌军展开对峙,但敌军的兵力明显占据了优势。敌军第90军趁机悄然从东侧迂回,迅速切入第12军的34师与邛崃城之间,直冲城内。此时,34师位于城北约三四里之遥,而第12军的军部则设于城北关口。在整个邛崃城内,只有106团驻守在南门,几乎没有其他增援兵力可用。北关的军部显然首当其冲,敌人众多,炮火骤然加剧,枪声如雨点般密集,响亮地砸向四周。在南门的106团团长武效贤紧急抓起电话,接通了萧副军长的线,声音宏亮地喊道:“赶紧向北门增兵!”说罢,他迅速放下了话筒。
武效贤是第12军内著名的勇将,意识到局势的危急,立刻喊道:“情况不妙,军部遭遇重压了!”萧永银挂断电话后,毫不犹豫地冲上城墙,抬头一看,敌军已经逼近北关,距离城墙不超过500米!随行的仅有几个参谋和警卫,军卫生部长张立山也闻声赶来。敌军如黑潮般涌来,眼看就要进入城内。
“萧副军长,我们是否应该关闭城门?”有个紧张不已的人脸色苍白地询问。
“绝对不可以关城门!一旦关上,老百姓就会陷入恐慌。我们必须在城外与敌人决战!”萧永银坚定地答道。他不愿意关城门的原因深刻:“城门闭合,老百姓会受到牵连,倘若他们被困其中,定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因此,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萧永银仍然执意要稳定民心,保护无辜百姓的安全。
“张立山,你在这里盯着,一有情况迅速报告!”萧永银说完,便带着几名参谋和警卫下了城墙。刚走到街口,他远望见一支队伍快速逼近,心中一阵欢喜,原来是106团及时赶到了!“是哪一支?”萧永银高声喊道。“106团7连!”回应声立即传来。
话音未落,7连便已经奔到萧副军长的面前,后面紧跟着的还有1营、2营和3营,106团以极快的速度赶到战场。
萧永银立刻布置:“敌人已逼近北关,大家迅速上刺刀,兵分四路,给我从城里杀出去!”武效贤率领106团当即冲出城门。
与此同时,34师的两个团也迅速参与到战斗中。第90军未曾想到,他们的偷袭计划竟以失败告终,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夹击,敌人瞬间陷入了惊慌,狼狈逃窜,34师一路追击敌军,直至30里之外。
李文,敌将领,显然没有想到在他企图通过第90军突袭第12军的当天,西南战局却突然逆转。贺龙率领的部队歼灭了敌人的残部,并从成都和简阳方向逐步逼近邛崃。李文的第五兵团已被围困得无路可退。
到了第二天,李文终于按耐不住焦虑。黎明破晓之际,他的兵团司令部率先竖起了一面小白旗。李文派出的参谋长陈明,如同“和平使者”,前来与第12军进行投降谈判。
这一段历史被陈冠任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详细记录下来。本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曾成为年度畅销书,广受读者欢迎,甚至在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中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