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的将领中,黄克诚因其卓越的军政才能而闻名,尤其是在战略眼光方面,往往能做出超乎常人的决策,甚至比一些元帅还要高明。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充分展现了黄克诚的战略眼光,让新四军军长陈毅对他刮目相看,直言大为叹服。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迅速重建。黄克诚所在的部队也随之被编入新四军,并改编为第三师,黄克诚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此前,他一直活跃在华北地区,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划归新四军后,黄克诚的部队与兄弟部队之间的指挥关系和协同作战逐渐形成,部队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皖东北地区站稳了脚跟,逐步将根据地拓展至苏皖交界地区。
然而,随着新四军的蓬勃发展,敌人愈发感到了威胁,极力策划削弱甚至消灭这一力量。日军瞄准了盐阜一带,决定借伪军之手不断骚扰新四军各部,甚至盯上了盐城的指挥部。为了清除这一威胁,日军动用了7000多名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地向盐城进发,局势一度变得非常危急。
面对这种局势,新四军的军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措施。大家一致认为,盐城作为军部驻地,与老百姓的感情深厚,坚守盐城不仅能保护群众,还能减少军部频繁转移的麻烦,有助于稳固军队的基础。因此,军部决定死守盐城,准备迎战日军的进攻。
但黄克诚对此持不同意见。他深知日军的狡猾与强大,装备远胜我方,如果与敌人硬拼,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这些年的战斗经验,他明白,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陷入拉锯战,而这正是敌人的战略意图。日军会不断增兵,最终可能会将新四军主力消耗殆尽。因此,黄克诚坚决反对死守盐城。
尽管黄克诚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粉碎敌人“扫荡”的指示》已下发,军部的决定已定,黄克诚的意见无法改变局面。在陈毅组织的战前动员会上,陈毅强调了保卫盐城的重大意义,并喊出了激昂的口号:“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黄克诚焦虑不已,他觉得死守盐城根本无法胜利,在陈毅讲完动员后,他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我不同意守卫盐城!”
这一番话让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黄克诚身上,大家都想听听他有什么更好的意见。黄克诚冷静分析道:“同志们,我们刚刚重建不久,部队兵员和武器装备并不完备,与敌人拼力气,必定会付出惨重代价。我们可以失去盐城,但我们不能失去战斗力和士兵!我们可以撤出盐城,分散各部队,采用游击战术,消耗敌人,逐步削弱他们,最后再夺回盐城!”
听到这里,陈毅非常生气,军部已决定的事情,黄克诚竟然公开反对,他立即站起来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强调当前士气高涨,并且断言一定能够保卫盐城:“黄克诚,军部已经定下作战方案,并报备了华中局,你此时动摇军心,影响全局,执行命令!”
面对陈毅的严厉指责,黄克诚不再争辩,庄重地敬了个军礼,说道:“三师坚决服从命令,抓紧执行作战部署。”然而,事实证明,黄克诚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随着保卫盐城战斗的打响,我军逐渐感受到了日军的强大压力,敌人不断增兵,重炮空袭接踵而至,甚至水上部队也参与其中,局势迅速恶化。
眼见情况如此,陈毅和华中局终于开始考虑黄克诚的意见,并决定撤出盐城。但这时,已经经过了长达10天的激烈战斗,我军损失了数千人,代价不可谓不大。
撤出盐城后,黄克诚与粟裕紧密合作,分别在苏北和苏中进行战术部署,声东击西,巧妙配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便歼敌3000余人,日军痛失大批兵力,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最终,日军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损失,被不断的游击袭扰打得心力交瘁,最后不得不撤出盐城,而新四军则顺利收复了盐城。
这场战斗的胜利,验证了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他的远见卓识令陈毅也佩服不已,陈老总曾说道:“黄师长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