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权阶层腐化变质,脱离人民的“红色贵族”,最终革了苏共的命
迪丽瓦拉
2025-09-18 05:35:34
0

当然,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下,保持字数差异不大,同时丰富细节,语义不变:

---

特权阶层手握那些不列入正式工资单的“秘密钱袋”,居住在配备了佣人和警卫的豪华别墅里,凭借专门发放的通行证自由进出特许商店,购买在市场上极为稀缺的商品。一位苏联记者曾直言:“对那些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已经早早地实现了……”

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掌权者与普通民众渐行渐远,他们思想僵化,腐败现象普遍滋生,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利益独享的特权阶层。根据现存资料显示,前苏联特权阶层在物质生活方面享尽奢华,特别是位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苏共高层领导人,其工资与普通百姓相比,差距竟超过50倍。除此之外,形形色色的特殊供应和待遇,更使得这种特权几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这些打着“人民公仆”旗号的人,远比苏联所批判的资产阶级更为嚣张,成为了压迫和剥削苏联百姓的官僚贵族,仿佛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肆意挥霍着权力和财富。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实际上是苏共制度自身安排的必然产物。

在斯大林掌权期间,他凭借手中几乎无限的权力,建立起了一套官员等级名录制度。按照这一制度,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中央委员、人民委员及各局首长等,不同等级的官员拥有各自专属的特权。

被纳入特权阶层的官员,享有普通苏联公民难以企及的特殊待遇,如专用住宅权、特供商品权、优质教育权、专门警卫保护权等等。

这些特权带来的享受,若未亲身体验,是难以想象的奢华和便利。

举例来说,苏共高级干部享有一种秘密的特殊工资制度。苏联政府规定,在机关、企业和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者实行所谓的“特定工资制”。这“特定”两字关键所在,这部分工资根本不会出现在正式工资单上,也不会与普通工资一并发放,而是放在一个封口的小信封中。因为是灰色收入,这笔钱完全免税。

这就是苏共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钱袋”制度,实质上是苏联官方明目张胆发放给高级干部的“红包”。其金额与官位等级成正比,普遍是正常工资的数倍。由于数额巨大,许多高级官员甚至不清楚自己每月到底拿了多少钱。

特权阶层持有特别通行证,可以自由出入莫斯科普通市民梦寐以求的“小白桦”特供商店,购买国内极为稀缺的食品,比如鱼子酱、蝗虫、鲑鱼和优质伏特加酒。

当然,这些特权人士真正钟爱的,往往不是苏联本土产品,而是那些“资产阶级的罪恶奢侈品”——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英国呢绒、法国香水以及德国收音机等西方奢侈品。

他们在苏联各大城市的黄金地段被分配有高级公寓,乡村别墅则可以免费长期使用,甚至终身占有。苏联的名胜古迹几乎被各种官员别墅占据,专用汽车与专职司机随时待命。一些高级官员不仅自己拥有多辆专车,甚至家人也有专用车辆,有时一人可以拥有多辆可供选择。

节假日和周末,这些特权阶层可以前往自己的别墅或国家疗养所消遣,往返的路费和一日三餐全由国家承担。他们甚至可以边狩猎边领取国家额外发放的“健康医疗补助”,游山玩水竟然还能赚取补贴。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共政治局成员已达到了“各取所需”的地步,只要他们开口,国家都会买单。花费在特权阶层,尤其是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已经多到无法精确统计。

苏联的特权阶层享受着国家赐予的一切,却从未承认自己拥有特殊待遇。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激昂声明自己没有私人别墅,换言之,这些别墅都是国家的财产。

苏联解体前夕,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忆,自己已攀上权力顶峰,享受“一切”,并戏称自己“进入了共产主义”。

但那时苏联经济已岌岌可危,广大人民在贫困中挣扎。于是,苏联只能“暂时为一二十人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让“几十个人过上了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苏联高级干部真正在实践“按需分配”,或许这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但这是以剥削其余3亿人民为代价的。

公然将腐败和特权制度化、合法化,苏联可能不是唯一,但绝对是最嚣张、最无下限的例子。

苏共内部也并非无人警醒这种腐败现象。

1983年,苏共中央组织部长利加乔夫刚上任时,觉得上级配给自己的“座驾”过于豪华,平时用一辆普通低档轿车就够了。结果他被中央办公厅主任严厉斥责,说这是“搞特殊化”。

毕竟,高级干部们都是一个圈子,共享超标准待遇,而利加乔夫主动降低待遇,等于是揭了大家的短,让别人难做。

把降低待遇反而视为“特殊化”,这荒谬说法,恰恰暴露出苏共高层腐败的程度和麻木不仁、脱离群众的现实。

赫鲁晓夫上台后,虽做出了一些有限的改革,比如降低薪水、取消“钱袋”、实行干部任期和轮换制,但未触及根本的官员等级制度,仍无法根除腐败。

哪怕是这些小打小闹的调整,也让特权阶层极为不满。

这些享乐成性的官员们,怎能容忍自己“泯然众人”?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支持罢黜赫鲁晓夫,迎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完全依赖特权阶层,强调领导干部的世袭制,废除了干部轮换,恢复并增加了高级干部特权,比如推行领导干部终身制,导致苏共领导层长期固化。

据统计,苏共二十三大时,79.4%的中央委员连任;二十五大时,除去逝世者,连任率高达90%。

终身制的推行,使特权阶层形成一个稳定且封闭的小圈子,成员间结成家族关系,子女们从小一起长大,相互通婚。特权子女凭借父母地位轻松进入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获得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不久便跻身特权阶层。

这种孤立且超脱于普通苏联公民的生活圈层,使底层人才失去了上升空间。

到了70、80年代,苏联特权阶层基本停止从普通民众中补充新血。

当时苏联人民通常用“他们”称呼特权阶层,而称自己为“我们”,后来更称这些特权者为“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苏共垮台前,相关机构曾调查苏共究竟代表谁,结果显示85%的苏联人认为苏共代表的是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只有7%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

正是这个特权阶层,加速了苏共从内部的瓦解和崩溃。

一方面,普通人民眼见领导干部领着高薪,享受特供,住豪宅,开豪车,而新闻中却反复播放空洞无物的口号,令人民对苏共失望透顶。

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固化阻断了正常社会流动,大量有才识、有能力的基层人才无法崭露头角,反倒是靠裙带关系官官相护的特权阶层轻易夺权。其能力与职位极不匹配,导致苏共领导力持续衰退。

苏联建国初期的合法性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当苏共背离这一原则,其失去人心的速度远胜其他政权。

曾经强大的苏联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拥有两千万党员的苏共迅速覆灭,红旗落地。苏联特权阶层的兴起和苏共自身腐败,毫无疑问是导致其覆亡的主要根源。

正是这些人,成为瓦解苏共的急先锋。正是他们,这些所谓的“苏联共产党人”,最终亲手结束了苏共的统治。

---

需要我帮你再调整语气或风格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雄关漫道》,讲的是红军的红二、六军团长征...
原创 王...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他成功地杀掉了大将军曹爽及其一干亲信,趁机...
原创 如... 韩信向刘邦要求做假齐王的事情,发生在楚汉荥阳会战期间。当时,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刘邦一行人困在...
原创 大... 大宋开国的名将石守信,既是赵匡胤的亲信,也是战功显赫的将领。他的从军经历颇为传奇,历任多个重要职务,...
原创 作... 胡惟庸是一个非常自大的小人,他的能力和贡献在朱元璋的集团里并不突出,正是因为党派斗争才让他得到了丞相...
原创 老... 一组三十年代战前上海老照片,繁华景象可见一斑。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经济、文化、建...
原创 南... 傅亮(374年—426年),字季友,北地郡灵州县(今陕西省耀县)人。傅亮是南朝宋开国功臣,西晋司隶校...
原创 秦... 南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早在秦朝之前,南通地区的大部分土地还被海水覆盖,只有海安县西部和如皋市西北部...
原创 伊... 1755年,45岁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实现了他祖父康熙皇帝和父亲雍正皇帝未能完成的愿望,成功...
原创 明... 明朝的财政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话题,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财政状况变得异常紧张。具体来说,明朝一...
原创 一... 宰字的意思是控制和掌握,而相字则指交接和协助。因此,宰相一职的核心任务是帮助皇帝管理国家政务,统领百...
中非科技合作智库专家委员会在武... 央广网武汉11月21日消息(记者邓子依 通讯员姜胜来)11月20日,由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与华中农业大学...
原创 诸...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也是后代臣子的楷模。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最终他未...
原创 托...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近日表示,哈萨克斯坦是金帐汗国的继承者,并且是大草原游牧文明的继承者。金帐汗国...
陕西咸阳首次发现北魏早期墓葬 11月21日,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北...
原创 大... 在中国,几乎所有人才的选拔都依赖于考试,比如中考、高考、考研和考公等,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然而,...
原创 五... 其实相信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对命运是存在敬畏心理的。因为历史看多了,社会阅历多了,见的人多了,有时...
原创 术...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神童”,他们从小就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长大后也往往能有非凡的成就。...
原创 粟... 1979年7月,粟裕将军已经72岁,因身体不适在青岛的八大关休养。每当他感觉身体好些时,他便会和身边...
国宝时刻 | 跨越千年的盛唐遗... 玛瑙为身,镶金为首。一段丝路传奇,凝于宴饮之器。它盛放过西域的葡萄美酒,也见证过长安的万千气象。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