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云南会泽人)在昆明五华山举行誓师大会,向全世界发布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并首次举起义旗,发起东征北伐。此举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
不久后的次年初,袁世凯指派大军从三条战线进攻,企图扑灭云南的护国运动。特别是他命令广东军阀龙济光(见备注①)从广西南宁出发,进军云南,欲借罗平和师宗两地直接威胁昆明,图谋速战速决。
正值此时,唐继尧作为护国军总司令,迅速想到的第一人便是已过花甲的老将军马秀廷(云南师宗人),他当时担任护国军统领兼第五区指挥官。马秀廷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英勇无畏,且精通战场上的指挥调度。马秀廷当时驻守在滇、黔、桂三省的交通要冲——罗平,正是防守广东北洋军的关键位置。马秀廷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控制敌人的进军通道,打破敌人的部署,避免了敌军的突袭。
接到唐继尧命令后,马秀廷果断带领部队急速赶赴滇桂黔三省交界的三江口,布防拦截敌军进攻。开战之初,由于敌人兵力远超我方,且北洋军装备精良,马秀廷带领的护国军几乎是以少胜多,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马秀廷指挥得当,终于成功在三江口实现了对北洋军的有效抵挡。这一战不仅遏制了敌军的进攻势头,还极大鼓舞了四川战场上护国军的士气。
然而,好景不长,北洋军在文山丘北一带再次发动进攻。马秀廷命令王树才(云南蒙自人)和任连金带领两个营防守丘北要地,而自己则亲率马建岗(云南泸西人)第三营坚守在罗平八达河的三江口第一线,严防敌军两路夹击。
但北洋军兵力庞大,约四千余人,先头部队首先袭击丘北县城。王树才、任连金所部的两个营,原为前清云南巡防营的老兵,在龙济光的北洋军巧妙诱降下,不堪诱惑,竟然投降叛变。龙济光的部队顺利占领丘北,气焰高涨,随后将兵力调至罗平进行威胁。
面对突如其来的叛变和敌军的威胁,马秀廷誓言守住防线,决不辜负护国军的期望。他冷静指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形,率部迎击北洋军的攻势。北洋军的先头部队因不熟悉地形,遭遇了激烈反击,行动几乎停滞不前。随后的大部队也未能突破马秀廷设下的防线。最终,马秀廷以高超的战术智慧,迫使敌军不得不撤回丘北。
翌日,北洋军调整部署,调集四千人准备再度进攻,试图通过正面佯攻和侧翼包围对马秀廷形成双重威胁。尽管面临重重困境,马秀廷毫不畏惧,他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连日没有合眼,冒着生命危险坚守阵地。他亲自带领部队参战,哪里战斗最为激烈,他就亲临战场,英勇作战,最终让敌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彻底放弃了进攻。
经过几天的鏖战,北洋军不仅没有攻占任何阵地,反而在马秀廷的强力反击下,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撤退。随着敌军的撤退,马秀廷乘胜追击,收复了丘北,为护国军的整体战斗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有效阻止了龙济光的北洋军进攻云南,还极大鼓舞了四川战场护国军的士气,直接助力了北伐的推进。唐继尧对于马秀廷的忠诚和指挥能力大为赞赏,特意颁发万两赏银,并亲自授予他二等纪念章,以表彰其对护国战争的突出贡献。
北洋军在败退丘北后,被迫改道广南,试图与已攻占弥勒和个旧的余部会合,意图从建水、蒙自等地找寻突破口。然而,李烈钧(江西武宁人)和朱培德(云南禄丰人)带领的护国军主力第二军已迅速进入滇南,经过几次激烈的遭遇战后,北洋军逐步退回广西。
护国战争结束后,马秀廷被调任普防殖边统领,重返普洱防地继续戍守边疆。1918年,唐继尧请求军政府以马秀廷在平定澜沧土匪和维护边疆稳定的功绩,授予他陆军中将军衔,并颁发三等宝光嘉禾勋章及文虎嘉禾章予以褒奖。
马秀廷爱兵如子,军纪严明,受到部下的敬仰。一次,他听闻儿子马德尊参与赌博,愤而拔刀欲斩。部下将士纷纷跪求宽恕,马秀廷闻言后冷静思考,最终将军刀收回,严肃训斥儿子:“死罪饶过,罚俸三月,绝不轻饶。”从此,马秀廷的军纪更加严明,部队的威风也愈加浩大。
为了表彰马秀廷的英勇守土,1920年,云南多个县的士民在他故乡师宗为他立碑立亭,名为“瑞阁亭”,碑文中刻写着“铜柱铭勋碑”,永志纪念。
1924年,尽管年事已高,马秀廷依旧身心矍铄,继续为国家戍守边疆。普洱当地人对他的功绩赞誉有加,时任普洱道尹肖瑞麟在祝寿词中称他为“南疆长城”,赞扬他一生忠诚保家卫国。马秀廷深得民心,过寿之际,普洱人民为他送上盛大的寿宴。
1926年冬,72岁的马秀廷被调任省公署参议,虽然年事已高,依然精神矍铄。当地官绅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在路口竖起三张桌子,每桌上放一盆清水与一面镜子,寓意他为人清廉、如水明镜,爱民如子。马秀廷深受感动,回首挥手答谢:“人民对我厚爱,给我如此厚赞,我此生已足矣。”
然而,命运无常。翌年4月26日,马秀廷因患病不治而去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