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成立之初,陈毅的身份仅限于一支队的司令员。然而,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叶挺被国民党扣押,中央政府便决定任命陈毅为新四军的代军长。仅仅两三年的时间,陈毅便从一名普通的军官成长为新四军的旗帜性人物。那么,为什么历史会选择陈毅?我们可以从皖南事变前陈毅的表现中寻找答案——他如何贯彻中央的政策,力荐项英率军部东移,如何带领部队跨江北上并打赢黄桥决战。通过这些事件,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对陈毅的选择。
1939年2月,中央派周恩来赴皖南与新四军军部磋商,最终确立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对于新四军而言具有现实意义,既符合当前形势,也能推动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扩大。然而,项英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在执行这一战略时却显得不够积极,无论是在向东作战还是向北发展上,他都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对此,中央曾多次进行督促。1940年5月4日,中央发出了著名的“五四”指示,要求新四军“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坚决在江苏境内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一指示明确指出,要不顾敌对势力的压制,尽可能迅速地占领并控制所有可控制的区域,从南京到海边,再到杭州和徐州,形成坚实的抗日防线。
面对这一重要指示,陈毅没有丝毫犹豫,积极响应并迅速制定了落实措施。5月19日,他向中央提出了十三条具体措施,并在其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应对国民党顽军的问题。他指出:“在国弱我强地区,可以不先开枪;在国我平衡地区,自卫必须带有进攻性质;在我弱国强地区,一切应先发制人。”他还明确表示,苏南和苏北要在年内扩充至七万人以上,这一目标体现了他对中央意图的准确理解及贯彻的决心。中央对陈毅的回应是积极的,表示“陈毅同志对苏南的新布置都是对的,望坚决执行”。
面对皖南战略环境愈加严峻,陈毅并未停滞不前。他提出了重要的战略建议,力荐项英将军部东移,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接应计划。陈毅认为,项英迟迟未作决定的拖延行为会让新四军陷入困境,因为国民党已经将约18个团的兵力调集到皖南,摆出了围歼的架势。而对于项英坚持挺进皖东南的想法,陈毅坚决反对,认为这无异于走上一条死路。陈毅和粟裕分析认为,如果新四军能将力量集中在苏南发展,利用敌人的薄弱环节,将有可能打开局面,甚至将敌军逐步逼退。
为了确保项英能够顺利东移,陈毅和粟裕准备了详尽的兵力对接计划,包括派遣三个团接应军部东移,并且规划了从江南指挥部到皖南云岭的具体路线。按照计划,双方如果配合得当,仅需一昼夜就可以顺利会合。但遗憾的是,项英未能下定决心,仍旧没有作出东移的决定。
此时,形势愈发紧张,陈毅和粟裕做出了坚定的选择。1940年6月15日,他们向中央电报报告:“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击韩德勤或集中苏南打冷欣两个途径。如果继续拖延,苏北和苏南都会受到敌人的侵蚀。”陈毅果断地决定将军部移往苏北,而对于皖南的部队,则加紧部署。历史证明,陈毅的选择是正确的,蒋介石当时已经意识到新四军的意图,因此试图阻止陈毅留下苏南。尽管冷欣的阻挠异常顽强,陈毅和粟裕却巧妙地突破了顽军的包围圈,最终成功渡过长江北上。
渡江之后,陈毅和粟裕全力开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面对韩德勤的步步紧逼,他们通过黄桥决战,成功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而与此同时,皖南的项英和新四军军部,却因不作果断决策,陷入了皖南事变的悲剧,军部的九千余人也因此遭遇了历史性的冤屈。
从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历史可以看出,陈毅无论是在理解和贯彻中央战略意图方面,还是在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特别是在与顽军的黄桥决战中,陈毅带领部队果敢决策,最终改变了华中抗战的战略格局。黄桥决战后的几个月,皖南事变爆发,陈毅成为新四军的代军长,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对他综合能力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