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争霸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吴国的灭亡告终。许多人将这一结果归咎于吴王夫差,认为正是由于他失策无能,导致了吴国的灭亡。然而,这一观点虽然听起来有些道理,实则忽略了吴国与越国之间真实的力量对比。
公元前506年,吴军从楚国撤回,开始向越国发起进攻。接下来的十年,史书对吴国的胜利仅作简略记载,称吴国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屡次获胜,越国损失惨重,但具体的战况和越国的伤亡情况却未详尽叙述。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在公元前496年的吴越大战中,越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吴王阖闾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
两年后的公元前494年,吴越双方爆发了第二次大战,吴国取得大胜,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请求投降,并被迫与吴国共同生活。然而,仅仅三年后,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决定将勾践释放回国。九年后的公元前482年,吴国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越国趁机偷袭吴国,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并杀死吴国的太子,迫使夫差向勾践求和。四年后的公元前478年,越国再次大举进攻吴国,夫差继续向越国请求和平。
在随后的两年里,越国的进攻持续不断,吴国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夫差在公元前476年选择自杀,吴国随之灭亡。虽然吴国竭力北上争霸,但从这些结果来看,吴国与越国之间的差距并非那么显著。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吴国的胜利不过是偶然,吴越争霸中,吴国实际上处于劣势,始终没有摆脱国力和地理位置的局限。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吴国曾一度攻入楚国的都城,这对楚国来说是一大耻辱,因此吴国不得不时刻警惕楚国的复仇。其次,吴国要想称霸中原,就必须要让晋国臣服,而为此,吴国需要一支足以威慑中原的强大军队。可如果吴国将全部力量投入到北方与西方的争霸,那么它在南方面对越国时又能剩下多少力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伍子胥主张杀掉勾践,实际上是为了切断夫差北上争夺霸主的念头,确保吴国能够专心应对来自楚国和越国的威胁。然而,夫差和伯嚭显然认为,楚国短期内恢复无望,越国虽然潜力巨大,但勾践此时已深受重创,吴国若能趁机争夺霸主之位,便有机会取得领先。因此,他们决定冒险,去争夺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
霸主并非只是一个名号,它的背后是巨大的国力增长。例如,齐国在齐桓公成为霸主之后,国际地位立刻跃升至新高度;晋国在晋文公称霸后,也迅速成长为能威胁秦、齐的强国。面临如此诱惑,夫差难免产生了冒险的冲动。或许有人会说,吴国的国力根本不足以称霸中原,实在是自不量力。然而,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称霸的实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术,他的实际实力是否足够称帝呢?从表面上看,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境遇都并不好,而袁术则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且全是富庶之地。正因如此,袁术错误地判定自己已经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可他刚一称帝,孙策就背叛了他。我们可以说袁术错误地评估了孙策,也可以说他没有足够的权力集中化,放任了孙策的野心,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
回到吴国,当时楚国仍在养伤,晋国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骚扰,整体实力暂时处于低谷。越国虽强,但勾践被夫差打败,至少在短期内没有能力恢复。因此,夫差判断,晋楚的复兴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而越国虽有威胁,但短期内问题不大。只要吴国能够趁机抓住这段时间差,打破对手的平衡,便有可能带领吴国走向新的高峰。那么作为一国之君,是否应该冒险呢?
伍子胥认为不应该冒险,主张稳扎稳打,夯实吴国在东南的基础,让子孙后代去追求中原霸业。而伯嚭则认为,作为一个小国,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必须要赌一把,否则等到晋楚恢复过来,吴国将再也没有机会崛起。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伍子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上分析,伯嚭的观点同样有其道理。
后世的诸葛亮为何一再北伐,难道他不知道蜀汉的国力不足以与曹魏抗衡吗?他知道,但正因为知道蜀汉的局限性,才更加急切地想要北伐。他知道,一旦曹魏稳定,蜀汉就永远无法与之抗衡。因此,诸葛亮宁可冒险,也不愿给曹魏任何喘息的机会。伯嚭的选择,实际上与诸葛亮的选择是相似的:晋楚需要时间恢复,但作为小国,我们不能给对手任何时间,宁可自己冒险,也不能让对方复苏。
自周平王东迁以来,诸侯国间的战争虽然屡次发生,但大多都止于局部冲突,少有长期战斗。楚庄王和晋国交战多年,最终才勉强成为霸主,这已经是春秋时期少见的血战了。而吴王阖闾呢?他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这才是真正辉煌的战绩。至于吴王夫差,他的父亲阖闾在战场上威震四方,夫差仅用两年便让勾践在阵前投降。单看这一场景,谁敢说夫差不如阖闾?谁敢说俘虏勾践的吴军不如攻占楚都的吴军?
晋楚处于衰退,越国暂时沉寂,吴国的兵员素质相对优秀,在这种情况下,若不选择冒险,夫差岂不是太过懦弱?而且,初期吴国的局势相当有利,楚国的军队仍在养伤,晋国和齐国没有行动,秦国也未敢轻举妄动。如果国际局势能够持续稳定,那么即便越国进行小规模的挑衅,问题也不大。
然而,随着晋国意识到吴国有了争夺霸主的雄心,整个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晋国认为,最好的策略是确保自己独大,其次是与楚国分割天下,最差的就是联吴抗楚,而吴国的目标显然与晋国的战略不符。于是,晋国与吴国表面上和谐,实际上暗中策划破坏,逐步逼迫吴国妥协。
吴国的举动让晋国感到威胁。特别是伍子胥的一些举动,让夫差开始质疑与齐国的关系。晋国则暗中施压,要求吴国放弃称霸中原的梦想,改称“吴公”。夫差接受了这一要求,成为霸主,但他回国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多头作战的困境,最终没能同时顾及到各方,导致吴国灭亡。
从这整个过程来看,吴越争霸并非吴国的全盘战略,而是夫差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做出的权衡。他的失败,既是豪赌的失败,也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