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街亭之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其中,马谡把守街亭的表现,成了众人热议的焦点。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顶尖人物,对马谡的评价截然不同,细细品来,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诸葛亮对马谡的评价,用了 13 个字,“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痛失街亭” 。这话听起来,满是痛心和无奈。想当初,诸葛亮对马谡那可是相当看重。马谡打小就聪明,肚子里装了不少兵法知识,平时跟诸葛亮谈论军事谋略,常常一聊就聊到半夜,两人越聊越投缘。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马谡给出 “攻心为上” 的计策,诸葛亮一听,眼睛都亮了,觉得这小伙子太对自己胃口了,打那以后,对马谡更是高看一眼。
可到了街亭之战,一切都变了味儿。诸葛亮心里清楚,街亭这地儿太关键了,是北伐的咽喉要道,守住街亭,北伐就有希望;丢了街亭,那可就全完了。出发前,他拉着马谡的手,再三叮嘱,要当道扎营,小心谨慎。可马谡到了街亭一看,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兵书,这点事儿还能办不好?他脑袋一热,就决定舍水上山,想着居高临下,打魏军个措手不及。副将王平在一旁急得直跳脚,苦口婆心地劝他,可马谡压根儿听不进去,还拿兵法上的 “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当借口。结果呢,魏军一来,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一下子就乱了套,街亭就这么轻轻松松地丢了。诸葛亮听到消息,估计心都在滴血,自己那么看好的人,咋就这么糊涂呢?“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痛失街亭”,这短短 13 个字,把他对马谡的失望、对这次失败的痛心,全包含进去了。
再看司马懿,他对马谡的评价是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不堪大用” ,就 12 个字,可这语气,满满的都是轻蔑。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时候,心里还咯噔了一下,觉得诸葛亮这步棋走得挺妙。可当他听说马谡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当时就乐了,脱口而出 “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在他眼里,马谡这完全就是瞎指挥,根本不懂打仗的基本常识。后来司马懿还亲自去观察了一番,确认马谡的错误后,直接就给马谡下了定论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不堪大用” 。司马懿这人,老谋深算,他看人的眼光那是相当毒。在他看来,马谡这种只会纸上谈兵,一到实战就掉链子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对比这两人的评价,就能看出不少门道。诸葛亮对马谡,是有感情基础的,之前马谡提的那些好计策,让诸葛亮对他寄予了厚望。所以当马谡犯错的时候,诸葛亮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他的评价,虽然指出了马谡的错误,但还是比较委婉,没有把话说绝,毕竟他心里还是希望马谡能有长进的。而司马懿呢,跟马谡没啥交情,他纯粹就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看到马谡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自然是毫不留情地一顿批。他的评价,简单直接,就是对马谡能力的彻底否定。
从这两人对马谡的评价,也能看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诸葛亮重情重义,对待人才,总是愿意给机会,也比较念旧情。司马懿呢,冷酷理智,只看结果,只看重实实在在的能力。这一场街亭之战,一个马谡,让我们看到了这两位三国风云人物截然不同的一面。要是你对三国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多琢磨琢磨,这里面的故事,可比表面上精彩多了。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就发财,咱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