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42年1月,南宋的英雄岳飞与他的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遭遇了惨遭杀戮的悲剧。历经千百年,人们不曾停歇地争论着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竟是谁才是真正策划了岳飞的谋杀?在遍地的岳王庙前,我们时常能看到祈愿的信士们跪拜于几个塑像之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秦桧的铜像,因此许多人都认为秦桧是害死岳飞的真正主谋。然而,真相远比表面复杂,真正的幕后主使其实另有其人,秦桧不过是执行层面的角色。那么,这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一、被感动的主审官
回顾整个事件,不得不从岳飞被捕的那一刻谈起。最初负责审理岳飞案件的官员何铸,是当时的御史中丞。他带着岳飞来到大理寺,仔细询问关于谋反的种种指控。在审问过程中,岳飞毫不犹豫地脱下外衣,向何铸展示了他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字,深深印刻在他的皮肤之中。何铸的内心受到了深深震撼,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将领为何刚毅,根本不像个会叛变的人。因此,他开始仔细审查那些所谓的“证据”,结果发现这起案件根本是个冤屈。
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何铸的背景。他生于浙江余杭,在北宋末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历任州县职务,并担任过多位王爷的宫中教授和秘书郎。在御史中丞廖刚的介绍下,何铸相继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务。何铸品德高尚,反腐倡廉,任职多年却始终清贫,最终居无定处,选在佛寺暂住。原本有意通过他来除掉岳飞的秦桧,这一计划最终却宣告失败。
二、秦桧的一番话
经过审理后,何铸找到秦桧,将岳飞案的经过详细向他陈述,并指出岳飞并无罪。有些不悦的秦桧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却暴露了杀死岳飞的真实指令,他说道:“此上意也!”这里的“上”指的是高宗皇帝赵构,意思表明这是皇帝的意图。然而,何铸对此提出质疑,他反驳道:“岂应为区区一岳飞而断送我军的士气,敌寇尚未消灭,若无故杀掉一位大将,必然失去士卒的心,岂非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
在何铸看来,此时金朝尚存,而宋朝竟然先行杀掉一位将领,必将导致军心动摇,更是不利于国家的社稷安危。秦桧听罢,陷入沉默,最终这次会面就此结束。既然何铸不愿意合作,秦桧决意让他离开,于是将审理岳飞案的重任交予自己的亲信万俟卨。同时,秦桧还假借出使金国的机会,试图将何铸调走。后来,秦桧还让万俟卨对何铸进行弹劾,声称何铸坚持岳飞无罪,意在窜逐他,但最终宋高宗并未同意。
三、宋高宗的圣旨
在万俟卨接手岳飞案后,他迅速制造出了一些所谓的“罪状”,并呈报给皇帝,建议对岳飞执行死刑,对张宪处以绞刑,而对岳云则是徒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最初并未计划杀掉岳云。然而,宋高宗对这些建议表现出果断的态度,挥笔作出“终审判决”,明确表示:“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由杨沂中负责执行,同时加强兵力防卫。”由此可见,针对岳飞的暗中操控者其实正是宋高宗赵构!明代学者文征明曾写道:“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句诗深刻揭示了秦桧的无能和权臣的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