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按照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段落意思不变,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1975年7月,民航总局教导队电气仪表班的结业合影在镜头中定格。其中,左数第三位是朱亮中,右数第三位为陈礼漠,右数第二位是周其焕——这三位曾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三团工作过的人物,成为了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
可亲可敬的“民航老头”
作者:凌侠恕
1969年初,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刚刚成立之际,一批特殊身份的人员被派遣到了这片边陲,他们就是被称作“民航下放干部”的一群人。这些人遍布兵团各师、团、连,三团也不例外。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民航老头”。
虽然称为“老头”,实际上当时他们多数年龄不过四十出头,甚至有些还不到四十岁。但人生的坎坷让他们早早显得有些沧桑。大多数人曾因被贴上“走资派”、“特务”或“臭老九”的标签而被发配到这偏远的边疆。
然而,这些“民航老头”真是人才济济:其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者,有“两航起义”的参与者,还有来自民航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技术人员。他们个个知识渊博、技艺精湛,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遭受了不公待遇,但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知识的尊敬和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多才多艺的表现,都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我们。尤其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坚持学习、不言放弃的精神,更是令年轻的我们由衷敬佩。
在我们三团,这些“民航老头”多数来自天津曾被撤销的中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幸运的是,当时兵团没有开展“四大”运动,现役军人与知识青年们也没有把他们当成“专政对象”,反而和他们友好相处,努力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兵团建设贡献力量。
---
当时在三团和整个兵团内广为传唱、几乎人人都会唱的歌曲是《当年的红卫兵战斗在边疆》,这首歌由“民航老头”莫及和王锦章分别作词作曲。歌词开头提到了“大青山”和“乌兰布和”,因此这首歌又被称作《乌兰布和之歌》,但兵团的战士们更习惯叫它《大青山》。这在当时是一首少有的抒情作品。此外,还有一首同样由“民航老头”黄建骞创作的《兵团战士之歌》,也在兵团内部极为流行。
三十多年后,这两首深受三团战士喜爱的歌曲,被收录进《兵团战士之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歌曲集),其中前者改名为《兵团战士战斗在边疆》,得以永久保存。每逢聚会,我们仍会放声高唱这两首令人难忘的旋律,回忆当年情怀。
---
在我们十连,那时也有五位“民航老头”,分别是张景璋、黄明恒、陈礼漠、朱亮中和肖仕汉,其中前三位还是“两航起义”的老战士。他们在连队中干过各种工作,比如看守菜地和瓜地,且无论任务多么平凡,他们都尽心尽力,做事细致认真。
张景璋是机械专业出身,手艺精巧,战友们的手表、闹钟一旦坏了,都会找他修理,修得又快又好。
黄明恒性格较为沉默寡言,总是默默无闻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但每当看到年轻的兵团战士,他脸上总会浮现温和的笑容。
陈礼漠曾任十连炊事班班长和饲养班班长。他严于律己,原则性极强,做事一丝不苟。印象最深的是他蒸窝窝头和馒头时,从不提前开屉;养猪更是像做技术活一样讲究,每顿饲料都用称称量,定时定量,不早喂不晚喂,尽管猪仔们会嗷嗷叫。他后来调到团部修造厂,负责发电机的运行,按规矩每晚10点30分准时断电,从不拖延,大家笑称“陈礼漠拉闸,一分不差!”这时调时间一定准。
---
“民航老头”、两航起义成员、中国民航大学教授、也是我连战友周先利的舅舅(养父)周其焕,1971年曾在三团团部修造厂工作。
朱亮中曾负责连队小卖部,这个小小的场所是战士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老朱把小卖部打理得井然有序,经常独自骑着毛驴车去团部进货。虽然他说话带有轻微口吃(奇怪的是他上课时却能流利讲解),但兵团战士们都很喜欢和他接触。后来一些战友返乡探亲时经过天津,还特意去看望过他。
肖仕汉是五人中最年轻的,进兵团时刚过40岁。他在连里呆得最久的是饲养班,主要负责放羊。记得当时北京兵中最年轻的张肇韵(昵称小豆)也在饲养班帮忙放羊。在荒凉的大沙漠中放羊是个辛苦差事,但肖仕汉从不抱怨,总是埋头苦干。
这些“民航老头”不仅认真完成分配的工作,有时还会悄悄传授知识给年轻的战士们,成为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
1972年,“民航老头”们陆续被召回原单位。那时民航急需人才培养,但原有的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已被撤销。于是,民航总局就在天津原校址成立了教导队。三团的“民航老头”多数回到教导队工作,成为民航教育恢复与发展的骨干力量。随着中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的恢复与后来的改制为中国民航学院(即中国民航大学前身),他们全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
其中一些人成为了院长、副院长,另一些担任管理岗位骨干、系主任、教授、副教授,甚至有人成为国际民航组织专家组成员,为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贡献巨大。有的直到七十多岁才退休,展现出一生奉献的精神。
我后来有幸也在该校工作,与他们成为同事。相逢时,我们直呼“战友”。遗憾的是朱亮中、陈礼漠和肖仕汉已先后离世。我们衷心祝愿仍健在的“民航老头”们健康长寿!
---
在纪念赴蒙45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队伍中这批特殊的“民航老头”战友。谨以此短文表达纪念之情。
2014年9月4日
凌侠恕
男,1969年6月15日从浙江湖州出发,6月18日到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十连。1976年底调哈腾套海农场(原三团)政治处工作,1982年调巴彦淖尔盟农管局政治部,1986年8月调天津中国民航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前身)工作至退休。
---
如果需要,我可以继续调整或者增加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