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毛主席如何安然无恙
全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邀请毛主席赴重庆进行谈判,共商国事。毛主席以极大的勇气和气度,毫不犹豫地赴约。
然而,鉴于蒋介石过往的两面三刀,许多人对毛主席此行的安全表示担忧。毕竟,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谁能保证蒋介石不会再度出尔反尔呢?
民间流传着关于毛主席身边六大保镖的故事,称其为“一虎二龙三鼠”。这些传闻,更多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若蒋介石真心想翻脸,这些保镖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事实上,毛主席之所以能平安无事,关键在于他采取了两项策略,令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件事:以战促谈
毛主席在前往重庆之前,曾特别叮嘱朱德、刘少奇等人,在谈判期间,一旦国民党军队对我方挑衅,必须果断反击,甚至可以消灭敌军,绝不能软弱手软!这一决定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冒险,毕竟毛主席此时身处蒋介石的“地盘”,如果对方频频挑衅,难道不是应该克制,以免激怒蒋介石,从而给他提供扣押我方谈判代表的口实吗?然而,毛主席的这番安排,正是他深谙蒋介石性格的体现。
蒋介石的性格非常复杂,一方面他极度自负,看到胜利时常显得骄横跋扈,什么事都敢做;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脆弱,遇到挫折时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在日记中自怨自艾,情绪低落。对待那些地方军阀,他的两面性可能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毛主席来说,这种性格却显得格外幼稚。
毛主席深知,如果在重庆期间,共产党的军队对国民党的挑衅忍气吞声,蒋介石必定会得寸进尺,认为扣押毛主席等人是他的“功劳”,进而加大进攻力度,甚至变本加厉地扣押毛主席。但如果我方坚决还击,每当国民党挑衅,必定会受到沉重打击,蒋介石的情绪自然会低落,认为没有继续扣押毛主席的必要。这也正是毛主席为何要对蒋介石的挑衅做出强硬反应。
而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策略非常有效。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派兵进攻我军控制的上党地区(古称长治),但刘邓大军在中央军委指示下果断迎击,展开了震撼的上党战役。此役击毙国民党军3.5万人,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一战果,不仅重创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也让他在随后的谈判中不敢再对毛主席有任何过激举动。
第二件事:广交朋友
虽然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是主角,但毛主席实际并不直接参与大多数的具体谈判工作。周恩来和王若飞等谈判专家负责了具体的交流和磋商,毛主席的主要任务是广交朋友,争取各方支持。
在重庆期间,毛主席通过一系列拜访活动,结识了大量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包括宋庆龄、冯玉祥、张澜、沈钧儒、鲜英等。毛主席详细向他们阐述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方针,并且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智慧与豁达。他的风度和幽默为他赢得了无数人的支持和赞誉。
例如,在会见民盟主席张澜时,毛主席待张家的下人如同平常人一样平等谦和。张澜感慨地说:“我虽贫寒出身,但多年高居上层,习惯了士大夫的气度。毛主席对待雇员如此平等,令我自愧不如。”张澜之后更是评价道:“得天下者,必是毛润之!”
毛主席的幽默和真诚也在民主人士中引起广泛好评。在鲜英主持的酒会上,毛主席不拘泥于自己的饮酒习惯,频频举杯,直至大醉而归,展现了他与民主人士之间毫无隔阂的关系。而在蒋介石的酒会上,毛主席则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喜,尽管蒋介石亲自敬酒,毛主席只是淡淡地抿了一口。
毛主席还主动拜访了国民党内的硬派人物,如何应钦、陈立夫、戴季陶等人。毛主席并非盲目地寻找左派支持,而是深知要实现和平建国,必须同时与右派接触。他通过这些会见,向国民党高层表达了希望避免内战的立场。尽管他深知这些人不会轻易改变立场,但他此举向全国人民传递了一个信息:共产党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而一旦内战爆发,责任完全在国民党。
毛主席还与国际人士展开了频繁会谈,包括美国援华队员、日本反战人士、各国大使等,介绍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政策,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毛主席还与文化界名人如柳亚子、张恨水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柳亚子通过毛主席创作的《沁园春·雪》引发了重庆的轰动,这首词在重庆引起了空前的热潮,甚至让普通百姓都对谈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毛主席的这些努力,不仅让他获得了各党派、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也让蒋介石意识到,想要对毛主席动手并非易事。和平绝非从天而降,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智慧争取而来的。正是这些策略和行动,确保了毛主席能够在重庆谈判期间顺利地“全身而退”。
这不仅是毛主席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
(参考资料:《重庆谈判》《雾都较量》《毛泽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