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章逐段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加入一些细节,让内容更丰富。
---
曹丕篡夺汉朝皇位后,益州上下顿时震动不已,坊间甚至传出汉献帝已经遇害的消息。刘备于是为汉献帝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并追尊他为“孝愍皇帝”。实际上,刘备对这些传闻的真伪并不太愿意深究,因为事实是曹丕采取了禅让的形式,走了一套符合儒家礼法的正规程序。既然汉室主动让位于曹氏,那还拿什么诏书去讨伐呢?刘备这个汉室宗亲若硬要反抗,反而会让自己变成类似孙权那样的地方割据势力,号召力也会大大削弱。再加上四川山峦重重,百姓与外界消息隔绝,信息不通,既然局面如此,不如干脆就当这事情是真的。
刘备麾下群臣纷纷劝说他继承皇位,终于在建安二十六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刘备于成都武担山南面即位称帝,自称“嗣武二祖”,意指继承汉高祖刘邦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基业,年号定为“章武”。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阶段。
先说刘备,他面临两个重要战略选择:
第一,继续北伐,向曹魏复仇,为自己亲自发丧的汉献帝讨回公道;
第二,攻打江东,替关羽报仇,收复荆州失地。
下面我们逐条分析这两个方案的优劣。
北伐的优势:
1. 政治正当性强。以振兴汉室为旗号,能够争取仍心怀汉室的民众支持。就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中原各地义士纷纷响应,函谷关以东的民众甚至自发送粮迎接王师,这种情景有望再现。
2. 此时魏军主力大多集中在东线,关中仅有曹真、张郃率领的凉州军团,刘备出兵时机极佳。
但北伐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 汉中人口大部分被曹操迁走,蜀中运粮极为困难。蜀道本就崎岖难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次还得越过多条险峻小径进入雍凉地区,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况且,关中经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经济远不如荆州富庶。
2. 刘备北伐之际,孙权是否会再次发动偷袭?回顾孙权曾背盟夺取荆州的历史:陆逊通过种种策略成功诱降并消灭敌军,招降数万叛兵,如秭归大姓文布、邓凯带领数千合夷兵投降,彻底瓦解蜀的部分力量。随后,孙权将刘璋封为益州牧,派驻秭归镇守,政治意味浓厚。周泰被封为汉中太守,防御体系日益完善。若刘备兵力向北,孙权极有可能与曹丕联手南下,直指成都。刘备一旦失误,南北夹击,蜀汉前景堪忧。
再看第二个方案:进攻荆州。
攻荆的优势更为显著:
1. 振奋士气,凝聚人心。关羽之死与荆州官员倒戈让蜀汉士气大受打击。若不强势回击,必将引发内部不满,尤其是荆襄人士的强烈反对。他们失去了家乡的基业,复仇成了他们的共同心愿。益州豪族和汉中百姓也会因此动摇,必须以复仇行动稳定军心民心。
2. 东吴缺乏能与刘备抗衡的名将。吕蒙虽曾夺取荆州三郡,但于219年病逝,令吴军实力受损。刘备对陆逊十分轻视,这也埋下后来夷陵惨败的伏笔。
3. 攻占荆州可迫使东吴陷入双线作战,削弱其防御力量。孟达投降后,曹丕觊觎襄阳。襄阳地处要冲,一旦得手,北可威胁宛城,南可稳固荆州防线。若失襄阳,荆州防务将大为吃紧,需重兵布防多个战略点,压力倍增。曹丕对此心知肚明,派曹仁与徐晃迅速夺回襄阳,并迁走汉水以南的百姓,令孙权战略陷入被动。
荆州北部将面临曹魏大军压境,江东边界已被推进到长江边。此时发起对东吴的战争,从军事角度看十分合适。
回想刘备当初将荆南三郡让给孙权,是出于对益州的担忧,求和于吴,以湘水为界,形成荆州的分割态势。除了魏国,孙权和刘备均无力一国独斗两家。刘备的战略是主力从秭归发兵,必然引发吴军抵抗,进而牵制吴蜀,给魏国创造进攻机会。江东地盘不可割让,孙权只能求和,退还部分荆州土地,双方有可能达成利益最大化的妥协。
刘备甚至有机会不战而胜,坐收渔利。
不过攻打东吴的缺点也明显:孙权和刘备内耗,会给曹魏制造逐一击破的良机。
赵云对此提出反对,他认为真正的国贼是曹操的继承者,不应先与孙权开战。灭魏是关键,孙权自会归顺。夺取关中、控制黄河上游才是战略要务,函谷关以东的义士必将支持刘备北上征讨。
黄权也反对对吴用兵,认为吴军战斗力强,顺流攻打易,撤退难,应先派他为先锋试探,再由刘备接应。
孙权手握两州,账面实力超出刘备。虽说刘备老兵战力更强,但荆州多年经营的基础尚存,大军一到,暂时投降孙权的郡县或会响应支持,易陷拉锯战。一旦僵持不下,魏国势必趁虚而入,收拾蜀吴。
史书只记载了丞相诸葛亮的简短评语:“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话透露诸葛亮的态度:
第一,他反对伐吴;
第二,即使出兵,有法正辅佐,也不会大败。
作为孙刘联盟的缔造者,诸葛亮维护联盟利益,对伐吴持否定态度。纵使攻吴利大于弊,他也认为至少应避免大败,所谓“必不倾危”即指此。
两方案各有利弊,能否两者皆不选,养精蓄锐?
不太可能。刘备已届花甲,岁月不允许他从容筹谋,他必须孤注一掷,赌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优势,为蜀汉争取更好的未来。
为此,刘备首次向曹魏伸出橄榄枝,意图缓和矛盾,邀请曹丕联手攻吴,派遣军谋掾韩冉携外交信函前往洛阳吊唁曹丕。韩冉在孟达保护下抵达,递交书信与礼物。
曹丕接见韩冉,但未作明确回应(曹丕缺乏清晰统一战略,是他未能统一三国的最大短板)。
刘备等不及等待,章武元年(221年)七月,整合兵力,发起著名的夷陵之战,正式向吴国宣战。
军队分为两路:
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约四万大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冯习为荆州南郡人,随刘备南迁益州,地位与魏延相当,统领前锋张南。偏将军黄权、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各领部队。
另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自巴西郡阆中南下,两路军队会师江州(今重庆市)。
这些名字相较关羽、黄忠显得陌生,显示蜀汉名将已凋零,将星不再耀眼。
赵云未随军东征,非因反对,而是刘备意欲疏远他,安排其留守江州,稳固后方。荆州偷袭使后方安全至关重要。
此次东征还随有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等朝廷重臣。
这支蜀汉精锐老兵即将开战,若他们仍在,诸葛亮安排街亭防守恐无难题。
然而刘备收到重磅坏消息:张飞被部将张达、范彊杀害,其首级被送往孙权阵营。张飞之死是刘备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黄权也被迫调往江北防守魏国,失去宝贵谋士支持。
仇恨进一步加深,孙权开始寻求和谈,但刘备盛怒拒绝。
孙权深知此战不可避免,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一指挥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等部队,集结约五万人迎战。
一边备战,孙权一边派使者向曹丕示好称藩,魏国朝堂欢庆,视此为自赤壁以来最佳时机,欲借机消灭孙权。
曹丕此刻面临三大选择:
一是攻打刘备,
二是攻打孙权,
三是按兵不动。
侍中刘晔劝曹丕:“天下三分,魏占大半,吴蜀各据一州,互为联盟尚未被灭,今自相残杀,天亡之兆。”他建议先联合刘备灭吴,再全力消灭蜀汉。
曹丕却心生疑虑,说:“臣降而伐之,恐天下起疑。”他坚持以“善待孙权”换取和平,企图让孙权臣服。
刘晔再次劝阻:“孙权虽有雄才,但官职轻微,心怀畏惧,不应赐封王位,否则‘虎傅翼’,更难控制。孙权现仅为骠骑将军、南昌侯,江南百姓未有君臣之义,若封王,将乱礼秩。”
曹丕不听,仍派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赐九锡。
孙权虽面子受损,但稳住魏国这个最大敌人,得以专心迎战刘备。
与老辣的曹操相比,曹丕显得稚嫩许多。
---
你觉得这个版本如何?要不要帮你调整口吻或者加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