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素来是个爱才如命的人,而其中他对关羽的欣赏尤为突出。在三国时期,虽然武将英杰辈出,曹操麾下也不乏强将,手中兵力雄厚,足以轻松替换一个大将。但关羽却是他唯一不能轻易放弃的人,甚至曹操宁愿依赖关羽,也不敢放任他离开。历史上,曹操对任何人都不会显得如此“卑微”,唯独关羽,仿佛成了他的心头肉。
200年,曹操击败了刘备,最终将关羽俘虏。虽说他们原是敌对阵营的将领,但鉴于曹操对付的也是刘备,关羽觉得和曹操合作其实能为自己带来不少好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决定暂时为曹操效力,借此清除掉他眼中的障碍。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单枪匹马击杀了袁绍的名将颜良,曹操大喜,马上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以表彰他的功绩。
尽管关羽一向对来自外人的封赏并不感兴趣,但曹操这封爵位仍让他感动不已。关羽离开曹操时,完全是正大光明地告辞,而不是暗中逃走,这份恩义,他一直铭记于心。
那么,什么是汉寿亭侯?
关羽所获得的“汉寿亭侯”这个爵位的名称,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讨论的热点。关于这个爵位的命名,至今有两种流行的观点。第一种说法认为“汉”代表的是汉朝,且“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名称;另一种则认为“汉寿”是一个地名,而“亭侯”才是关羽的实际爵位名称。
在古代,封侯时通常会将封地的名字与爵位结合,而汉朝的爵位体系则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亭侯是列侯之一,属于按封地大小划分的高级爵位。在曹操这个等级极高的亭侯中,关羽的地位不言而喻,若真是亭侯,关羽的身份在当时将极为尊贵。而汉寿县则确实存在,它位于今天的湖南常德市,距离洞庭湖不远,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历史悠久。
然而,问题在于:根据东汉时期的封侯习惯,亭侯的封号前通常并不会加上“县”字,所以“汉寿亭”是否就是地名呢?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汉寿亭”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叫做“寿亭”的地名。因此,“汉寿亭侯”这个名称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可能并非是传统的地名加爵位的模式,而是曹操特地为关羽创造的一个特殊称号。
曹操明知关羽不会一直效忠
虽然曹操对关羽极为看重,显然,他也深知关羽并非真心归附自己。关羽多次表达,自己终究会回到刘备的阵营,曹操也心知肚明。因此,尽管他封关羽为侯,但这个爵位或许并没有涉及实际的封地和食邑。古代封侯的仪式通常会伴随着分配食邑的奖励,食邑的多少代表着一个侯爵的权力和世袭性。而曹操显然不打算让关羽持有任何世袭的权力,因为他明白,关羽随时可能背离自己,甚至投靠刘备。
关羽自己心里也清楚,他若要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侯爵,最终还是得依赖刘备。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虽然他给予关羽一定的荣誉,却仅封了“前将军”的职位。这让关羽有些不满,因为他一向看不起马超和黄忠,尤其是黄忠,那位年纪偏大的将军,关羽认为与这些人同列将军显得自己的身份有些低调。
有趣的是,关羽并不要求刘备提升黄忠的职务,而是希望自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这反映了关羽对自己能力和身份的极高自信,他在刘备手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依然不满足于这一封号。而与此相比,曹操所赐的“汉寿亭侯”,虽然没有封地和食邑,但这一封号本身的含金量远高于刘备给关羽所封的“前将军”。
曹操封的爵位,比刘备的封赏更具分量
曹操封关羽的“汉寿亭侯”无疑是极为珍贵的,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众多封号中,这个封号在外界看起来显得格外高贵。尽管没有实际封地,也没有食邑,但曹操这个封号无疑提升了关羽的身份和地位。与之相比,刘备虽然是关羽的兄长,但他给关羽的封号却始终没有突破“将军”这一层级。
实际上,“汉寿亭侯”不仅仅是一个封号,更代表了曹操对关羽的极高评价,也是一种对关羽特殊地位的认可。这个封号来源于汉朝的正统王朝,而在刘备的国度里,汉室的历史传统才是对关羽最深远的吸引力。关羽虽效忠刘备,但他心底对这个封号却永远心存敬意,因为它代表的是汉朝的帝王权威,而不是任何地方诸侯的授予。
因此,尽管曹操给关羽的封号可能并没有实际权力,关羽依然将这个爵位视为自己的荣耀。这也是他为何总是看不起别人,甚至是在刘备麾下时,也依旧高傲地看待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而曹操的这一“汉寿亭侯”封号,成为关羽一生骄傲的象征之一,直至他离世。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反映了当时权谋、荣誉与个人立场的微妙平衡。
上一篇:西藏启动历史档案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