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良带着大力士在博浪沙向始皇帝扔了一个120斤的大锤,当项羽领着反秦联军在咸阳放了一场烧了三个月的大火,他们的这种举动出于什么目的,是为天下苍生伸张正义,惩治历史书上定义的所谓“暴秦”,还是为泄一己、一家、一国之愤呢。
当陈胜扯起反秦的大旗,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他可曾想到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郡县制”,正是打破各国王侯将相世袭罔替的有效手段。他可曾想到,项羽推翻秦朝后,马上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让胜利的成果和底层人民毫无干系,六国旧勋贵又过上了世袭罔替的生活。
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人心的欲望是万顷海洋。
我们尊重历史,我们尊重写历史的人。书写历史的人一定要是一位没有成见、没有欲望的人才能为人们呈现真正的历史。
博浪沙的惊天一锤,咸阳城的漫天火海,两个极具冲击力的历史场景,将我们带回了秦末那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项羽,这些站在反秦浪潮前端的人物,他们的举动看似是对秦朝统治的激烈反抗,实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利益纠葛与阶层博弈—— 秦始皇统一六国,打破的正是以六国旧贵族为代表的世袭贵族阶级的舒适圈。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和父亲相继担任韩国五任宰相,家族荣耀延续数代;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名将,曾在秦楚之战中抵御秦军,身负家族与国家的期望。在六国未统一之前,这些贵族凭借世袭的地位,享受着封地、财富与权力,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的舒适圈建立在旧的分封制度之上,世代承袭,稳固而安逸。然而,秦始皇横扫六国,推行郡县制,将天下权力收归中央,这无异于釜底抽薪,直接摧毁了贵族们赖以生存的制度根基。
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他的起义被视为底层人民反抗压迫的象征。但事实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在当时恰恰是打破世袭特权的有力举措。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再以血缘为传承依据,这使得六国贵族无法再凭借出身坐享其成,从根本上动摇了他们的阶级优势。而陈胜或许并未意识到,他的反抗与秦朝的制度变革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联,都在冲击着旧有的贵族统治秩序。
然而,项羽推翻秦朝后,却选择分封十八路诸侯,恢复了旧有的分封制度。这一行为看似是对各路反秦势力的犒赏,实则是六国旧勋贵的一次集体复辟。他们借着反秦的名义,重新夺回了世袭罔替的特权,让底层人民的抗争成果化为泡影。项羽的这一决策正是骨子里对旧贵族制度的认同与留恋,也让历史的车轮短暂地倒转。
历史的书写往往带着主观色彩,封建王朝对秦朝“暴秦” 的定义,或许正是出于对其打破旧秩序的不满与诋毁。但随着新的文献资料出土和科技手段的运用,我们逐渐发现,“暴秦” 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处,而郡县制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重要制度创新,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堪称跨时代的创举。
人心的成见与欲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六国旧贵族出于对失去特权的不甘,奋起反抗;项羽出于对旧制度的认同和自身权力的欲望,开历史倒车。而我们在看待历史时,应努力摒弃成见,超越欲望,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看清秦统一六国以及郡县制推行的重大意义—— 它们不仅打破了旧贵族的舒适圈,更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余汉辰;2025年6月29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近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