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员出身主要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和荫生,按照当时的官制,这些人都可以称作正途出身。然而,由于学历和背景的差异,他们的仕途晋升之路却截然不同。清代的官制对此有着严格的区分与规定。例如,即便两位官员最终同为正二品侍郎,翰林与进士的晋升路线也各有不同。
那么,这些不同出身的官员在步入仕途之后,会怎样晋升呢?这个问题在前文中未曾涉及过,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
在这里所提到的翰林,特指通过科举考试、通过朝廷的殿试后,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的庶吉士。在明清时期,庶吉士作为翰林院的官员,其选拔最为优越,曾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庶吉士这个职位的选拔,基本代表了较为高层次的学术成就和皇室青睐。
一般而言,庶吉士完成考核散馆后,便会根据殿试成绩被授予编修(正七品)或检讨(从七品)的职务。殿试成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制度目的之一就是要体现二甲、三甲进士的等级差异。因此,一个进士的殿试成绩将直接影响他未来的官职和仕途发展。
从最初的授职来看,编修与检讨虽是翰林院中最低级别的官职,但翰林的晋升速度通常很快。一般来说,进入翰林院后的三五年内,庶吉士便能升任侍讲、侍读等职务(五、六品),这两个职位虽不具备太大的实权,但却能频繁与皇帝接触,为进一步晋升提供了更多机会。
侍讲和侍读的职务是翰林晋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未能得到这些职务,许多翰林就会止步于编修或检讨,甚至会沦为无所作为的书呆子,终老在书斋里。侍讲、侍读之后,翰林的晋升便会进入詹事府,担任少詹事(正四品),并逐步升为詹事(正三品)。这是典型的翰林官员的升迁轨迹,接下来便有可能升为某个部的侍郎、尚书,甚至进入内阁,成为相权之人。
此外,翰林外放至道府也是一种常见的晋升方式。按照铨选的规则,当道府出现空缺时,翰林院的侍讲、侍读是首选人选,紧随其后的是京察一等的各部员外郎或郎中。若翰林外放且长期没有调回京城,他们很有可能在外地升任布政使、巡抚等重要职务。
但如果运气不佳,某些翰林可能会被调至国子监系统,担任祭酒等职位。此类职务虽属于重要岗位,但从此继续晋升至侍郎或尚书则较为困难,通常只能止步于三品京堂(各寺的最高领导)。
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学官岗位上的晋升路径是相对固定的,属于一种有明确步骤的“学术官职”晋升之路。
与翰林出身不同,未进入翰林院而直接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进士,他们的升迁路线则显得与翰林大相径庭。进士出身者通常会被授予各部的主事(正六品),而后逐步晋升至更高职级。然而,与翰林的晋升速度相比,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基层的晋升之路要长得多,若要晋升至侍郎,通常需要二十年以上的积累。
六部负责日常行政事务,职务繁重,容易出错,尤其是户部和刑部。根据吏部的铨选规则,主事要想升迁,必须完成规定的俸满年限,并在京察中取得一等成绩,才能顺利升任员外郎。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六至九年的时间。
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六部任职时,员外郎、郎中这些职务也是他们晋升的必要阶段,只有成功跨越这些门槛,才有可能晋升至侍郎,或者外放道府,进而成为督抚。
除了六部,一部分进士出身者还会走科道路线,进入都察院等部门。这一体系相当特殊,类似现代的公检法系统,晋升路线也较为固定。进士进入科道系统后,初任职务一般为监察御史或六科给事中(七品),然后逐步晋升为佥都御史、副都御史,亦有个别官员被调往通政司或大理寺等部门。
不管是翰林还是进士,他们的前期升迁大致有明确的轨迹,但一旦达到侍郎这一层级,之后的晋升则没有太多区别,是否能够进入内阁或军机处,全凭皇帝的个人意愿。
事实上,在清代所有官职中,侍郎岗位最为重要,缺乏的职位最多。按照晋升顺序,内阁学士、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等是优先晋升的岗位,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光禄寺卿等则位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的京城官制中,某些低级岗位的任职要求非常严格,通常必须是进士或翰林出身者,才能担任这些职务。包括编修、检讨、国子监祭酒等职位,都是要求拥有进士或翰林背景。
至于举人、贡生等较低级的出身,仕途的起点普遍较低,一般从中书或笔帖式做起。若有优秀政绩或运气,他们能晋升到员外郎或郎中,但也就是他们仕途的上限了。如果是旗人,情况则有所不同。
另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荫生,清代的官制规定,正一品的大学士可以荫子一名,品级为五品,依此类推,正二品的官员可以荫子为六品,荫生的官职起点较高,但仍需经过朝廷的考核和确认,才能实授职位。由于父辈的庇护,许多荫生晋升较为迅速。
旗人则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军事或侍卫背景,特别是那些有功的旗人,他们通常从侍卫开始,逐步晋升至侍郎或八旗武官,享有特权。在清代的政策中,八旗子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这一点无需多加解释。
至于其他非正途出身的官员,通常在京城的职务不得超过郎中,而在外任职时也最多只能担任道员。这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晋升趋势,特殊个例不在讨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