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通报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在这次通报会上,相关部门首次公开了一个占地约6万平方米的大型殷墟池苑遗址,这标志着中国殷墟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图_ 殷墟王陵区东围沟G1西段缺口处南北两侧沟口形状(资料照片)
随着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陆续发现,现代学者对商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关于夏朝的历史是否真实存在,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夏朝虽然没有出土文字,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详细列出了夏朝君主的名称和世系。此外,考古学界还在洛阳地区发现了与夏朝相关联的二里头遗址。那么,夏朝究竟是不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呢?
对于夏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学术界观点尚无定论,但中国主流史学界以及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夏朝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至少,现代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将夏朝定为中华文明进入国家形态后的第一个朝代,承认其历史地位。
不过,尽管夏朝存在的可能性被普遍认可,但关于夏朝的具体历史细节,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加以佐证。在尚未发现夏朝文字的情况下,虽然“夏朝不存在”这一观点并未成为主流学术意见,但在一定范围内仍被部分人接受。这种非主流观点并未动摇主流学界及社会大众对夏朝大概率存在的共识,也未影响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夏朝地位的肯定。
那么,为什么说夏朝极有可能真实存在呢?
上图_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第一,《史记》对夏朝历史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先秦及上古历史,一直是史学界难解的课题。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这话的意思是指,先秦到两汉的历史文献存在诸多疏漏和疑点,难以作为绝对可靠的正史。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晚近出土的历史文献相较于传统文献,其可信度通常更高。
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史记》《左传》《国语》《汉书》等古籍,还涵盖了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献资料。按照学界普遍观点,出土文献的权威性几乎无可质疑。然而,针对夏朝的出土文献多为较晚时期的文物,比如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了关于“大禹治水”的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睿川”。
结合目前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有关夏朝的历史资料不能被轻易否定。虽然这些文献产生于较晚的时代,但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具体理由如下:
上图_ 夏朝版图
1.夏朝极可能存在专门的史官。
《诗经·大雅·荡》中有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表明商朝的史官曾将夏朝的历史作为警示,借鉴夏朝灭亡的教训,指导商朝统治。
《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句话明确指出,商朝取代了夏朝,而“有册有典”说明商朝拥有完善的图书典籍制度,商朝历史书籍中清晰记录了夏朝覆灭的过程。
《吕氏春秋》亦载:“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此语暗示夏朝灭亡前,史官已预感大势将去,纷纷逃往商朝。三年后,夏桀正式灭亡。
由此可见,商朝设有专职史官,而夏朝存在史官的可能性虽不及商朝完善,但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历史记录代代相传是极为可能的。否则,诸如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涂山之盟等重要历史事件又怎会为后世所传颂?
上图_ 太康失国
2.司马迁《史记》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这一点可从《史记·殷本纪》得到印证。司马迁撰写《殷本纪》时,距离商朝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但其中关于商朝祖先及君王世袭的记载,与甲骨文考古材料高度契合。就连商朝第一位君主汤以前的祖先世袭记录也无明显矛盾。
既然《殷本纪》的记载能与考古实证相吻合,那么《夏本纪》关于夏朝的叙述亦极有可能基于真实历史。虽然司马迁当时是如何考证夏商历史已无法考究,但按照其治史严谨的作风,既然商朝历史得到考古印证,夏朝记载的真实性亦大概率可信。司马迁很可能综合了民间传说、口头历史及其他资料反复核证,最终形成了《夏本纪》的内容。
上图_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
第二,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不代表夏朝没有文字。
文字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关于夏朝是否拥有文字,考古界尚未找到确凿证据,但这一缺失并不意味着夏朝未曾有文字存在。
多方面推测显示,夏朝文字极可能存在。
首先,甲骨文已经是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涵盖了汉字“六书”的多种书写原则。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甲骨文不可能凭空出现,而是源自先商时期的前身文字。作为文明程度更高的夏朝,极可能拥有一定成熟度的文字系统。商汤灭夏后,夏朝的文字大概率被继承并逐渐演化,最终形成甲骨文。
夏朝文字的发展过程符合历史规律,先简后繁,逐渐演变成商代甲骨文。
上图_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其次,龙山文化已发现部分符号,这些符号虽未构成完整文字,但体现了初步的文字雏形。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文字符号,这说明这两个文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文字交流。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存在于夏朝之前,其间的符号发展表明夏朝时期可能已拥有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
再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带有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即为夏朝的文字标记,其中包括数字“一、二、三、六、七、八”,以及“山”、“射”、“竹”等名词和其他词汇符号。这些符号与商代甲骨文中的文字存在对应关系,这一发现支持了夏朝可能拥有成熟文字的推断。
上图_ 二里头出土的“一首双身”蛇形龙纹陶片
第三,二里头遗址被广泛认定为夏朝都城。
这一观点基于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双重佐证。《史记·夏本纪》《括地志》《国语》等古籍明确记载夏朝晚期曾定都洛阳一带。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多定位于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之间,符合夏朝末期的时间范围。夏朝灭亡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时间段与夏朝后期基本吻合。此外,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宫殿遗址,符合都城的特征。因此,二里头极有可能就是夏朝的都城,除非未来有确凿考古证据推翻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基于丰富的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夏朝作为信史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发现夏朝文字,其历史真实性将得到无可争议的确认。
作者: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