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气
历史上的7月,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注定不平凡。今年的小暑恰逢7月7日“卢沟桥事变”88周年纪念。而对于师大人而言,88年前的7月,抗战与高等教育史的长征都已经拉开序幕。
先让我们来读一段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写的《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一书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出自“一生只做两件事的申泮文院士”。那么,申泮文是谁?而在另一本书中,我们又读到了沈善炯的名字。他们到底是谁,他们身上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小暑节气的读书,我们就围绕这两位西南联大时期的杰出校友展开一段历史与命运的对话。
《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编,2004
《我的科学生涯》沈善炯著,2001
1937年8月,沈老收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因南京连日遭日机轰炸,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已迁到安徽和县的乌江镇”。于是,沈老就开始了其大学入学前的奔波与辗转。期间,经乌江镇又西迁至武昌,在其同乡的武昌珞珈山列字斋75号宿舍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然而,面对日军敌机的空袭增多,武汉大学也决定继续迁校到四川乐山。就在这时,沈老在汉口街头遇到其同乡马应朋,又加之当时已发布教育部对战区学生登记去后方学校借读的通告。于是,沈老就做出决定去马应朋所在的广西继续完成学业。沈老在书中回忆到:“当时我对此不抱什么希望,哪里知道正是这个机遇使我在流亡生涯中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去处,这个去处对我今后的科学生涯多么的关键啊!”
沈老在柳州沙塘广西大学农学院的求学也一波三折,幸运的是,沈老就此结识恩师张肇骞先生(中国现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并经常到先生家中作客,并听老师讲中国生物学界前辈如秉志,胡先骕先生的治学和为人(中国现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植物学家胡先骕)。由于当时广西大学建制的变化,张肇骞先生介绍沈老来昆明西南联大上学。由此,就有了沈老从柳州出发,一路经贵阳坐木板座位的汽车到曲靖,再到昆明的艰难求学记忆。1938 年小暑刚过,黔滇古道的热浪裹挟着尘土,沈老挤在木板座位的汽车里,朝着昆明的方向颠簸——那里有他向往的联大课堂,也有乱世中不灭的求知火种,经张肇骞先生介绍住在云大宿舍备考,还结识了云大的生物系主任严楚江教授。沈老当时一心只想报考西南联大,并积极联系了西南联大张景钺教授(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沈老以转学生身份考取西南联大,师从张景钺教授学习生物学。
人生中看似短暂的际遇,往往影响深远——在张景钺教授的指引下,沈老对植物发育、世代交替、遗传学等产生了浓厚研究兴趣。1944年,其跟随戴芳澜先生开始了古瓶菌的研究,并于同年4月在《美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这是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1944年3月,沈老转赴云南大理喜洲的华中大学生物系工作,在大理喜洲的日子里,申泮文(西南联大化学系校友,我国著名化学家,一生致力于化学教育与研究)与沈老夫妇相识。这也才有了我们在开篇提到的,沈老的回忆录中请申老为其写序言的背后故事。更有趣的是,1944年,访问西南联大的李约瑟曾途经大理,间接见证了这段学术流亡中的坚守。
《私立华中大学教职员名单》
1936年9月,申泮文考取免学宿费奖学金入南开化工系学习,随后,日军轰炸南开大学,由黄钰生、曾昭抡、闻一多和袁复礼等11位教师和200多学生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开始了南开的南迁之路。申泮文当时是以自费的名义加入旅行团,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于1938年4月28日到达昆明。当时西南联大化学系名师济济,申泮文的恩师杨石先等四位教授讲授《高等有机化学》,这也为申泮文日后成为我国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奠定坚实基础。1946年,联大宣告结束办学时,作为黄钰生推荐并看重的申泮文成为押运三校物资北返平津,为联大划上完满句号的人。鉴于申泮文在金属氢化物、储氢合金等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令人钦佩和称颂的是,申老是中国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申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成一个公式:事业的成就=教育+勤奋+际遇+奉献,而灵魂是祖国。”
行文至此,关于沈善炯院士和申泮文院士的西南联大青春记忆暂写到这儿。温风至,万物长,四季在节气中变化,而人的一生也有四季。小暑的热浪蒸腾万物,正如联大岁月的烽火淬炼初心——沈善炯与申泮文的故事,恰是这“高温”中生长的生命样本,指引着后来者在时光流转中坚守热爱、传承薪火。
盛夏时节,当诸位师大学子的暑期生活即将开启时,试曾想,带一本西南联大培养的院士回忆录,重走那一段湘黔滇旅行团的追求梦想之路。
节
气
如使用本文案,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终审:刘应开 徐天伟 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