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一门忠烈”木匾 李 媛 摄
从抗日英雄马耀南的日记手稿,到早期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在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红色淄博——淄博市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展”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为主要内容,通过197件(套)文物、160幅图片等详实资料,生动反映了淄博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
在展厅第二部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展陈中,与书写着“气壮山河”的马鞍山抗日烈士碑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块黑底金字牌匾,上写“一门忠烈”四个大字,右侧小字为“烈士旭臣冯老先生暨子女媳孙殉国纪念”,左侧落款是“鲁中参议会、行政公署敬赠”。这块门匾长197厘米、宽85厘米,1984年8月由山东省委干休所离休干部冯毅之捐赠,现为馆藏一级文物。
“冯毅之出生于1908年,他在济南就读高中时,受胡也频等进步人士影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笔从戎,他的革命行动得到全家支持。”淄博市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这件珍贵文物背后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在鲁中山区,有一座四周峰峦起伏、中间以狭长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的马鞍山,它处于淄川淄河上游、沂蒙山区通往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道上。1942年,日伪军开始残酷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作为我军的“小后方”,一些伤病员和部分避难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马鞍山上,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妻子孙玉兰、妹妹冯文秀和他3个孩子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来到了这里。
11月9日,2000多名扫荡沂蒙山区的日伪军在返回途中层层包围了马鞍山。当时,这里只驻有八路军一个班的正规部队,面对敌人飞机扫射、大炮轰击,战士们凭借险要地势,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烈搏斗。
《淄川区志》这样记载当时的战况:“他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狙击敌人,奋战两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马鞍山上硝烟弥漫,老人、妇女和孩子全都投入了战斗,他们在炮火中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和石块,与战士们一起浴血奋战——冯旭臣在运送弹药途中光荣牺牲;受伤的冯文秀面对涌向山顶的日寇,把石头狠狠砸向敌人,毅然跳崖;冯毅之的大女儿被日军的炮弹炸死;妻子孙玉兰背着4岁的二女儿、怀抱周岁的小女儿拽绳下山,不幸坠崖身亡。
这场马鞍山保卫战,我方27名守山勇士壮烈牺牲,其中冯家就有6口。日军大批指挥官在战斗中被击毙,以数百条性命为代价夺得一座空山。
为表彰抗日壮举,1945年,鲁中参议会、行政公署为冯家颁赠了这块“一门忠烈”木匾。
淄博市博物馆“红色淄博”展厅 李 媛 摄
“在‘红色淄博’展厅,或是文物进校园活动中,每次讲到冯家妇孺宁死不屈的英雄故事时,许多听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也让我感到,讲解员是连接历史与观众的桥梁。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淄博市博物馆讲解员陈秀君说。
近年来,淄博市博物馆以接受捐赠、收购等方式广泛征集革命文物藏品及史料,现有馆藏革命文物1489件(套),其中抗战文物397件(套),涵盖武器装备、文献档案、证章与纪念物等丰富类型。同时,该馆与淄博市文物保护修复所共同开展“市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金属类革命文物213件(套),并通过改善库房条件、改造现代化文物库房等举措,加强抗战文物有效保护。
淄博市博物馆保管陈列科科长刘燕介绍,该馆还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以物证史、以物叙史。近几年,相继推出“红色永续——淄博革命文物保护修复特展”“红色印记——淄博市博物馆藏档案证章展”等精品展览,推动“革命文物说淄博”图片展巡展和“红色印记 文博育新”大课堂走进农村、学校、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讲述文物故事,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在淄川马鞍山,马鞍山抗战纪念馆、纪念碑坐落于群山之间,如今已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年均接待观众4.5万余人次。巍巍马鞍山,涓涓淄河水,鲁中军民不屈的抗战精神不仅在这里长存,更深深镌刻进年轻一代的心底。
2025年7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门忠烈,英魂永驻马鞍山》
↓ ↓ ↓ ↓ ↓ ↓ ↓ ↓ ↓